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皮革废料做食用明胶曾成功申请专利 胶囊厂欲提价

来源:大河网 2012-04-27 09:57:14

    据新华网报道,有网友在微博中爆料,用皮革废料制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早在1991年就申请了专利,到现在已整整21年。26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过10件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相关专利申请,其中2件曾获得批准,但均已失效,目前没有处于有效状态的相关专利。

    问: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否受理过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专

利申请?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答:经核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过10件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相关专利申请,其中2件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获得批准,但均已失效,目前没有处于有效状态的相关专利。

    申请专利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对其专利申请进行审查。公众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上能看到所有公开的专利申请均为原始申请,只有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授权的专利申请才称之为专利。91108955.1号专利申请是1991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但没有获得专利权。(注:91108955.1号专利申请是一项关于铬鞣皮废料酶法制备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的专利申请。)

    问:审查这类专利申请会依据哪些法律法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上述规定对专利申请进行审查。同时,2005年有关部门出台的《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明确禁止制革厂鞣制后的废料用作食品明胶原料,对于这类行政法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时也予以了重点考虑。

    问:获得专利是否意味着一定能投入生产?

    答:专利授予的是对技术的独占权,获得专利主要表示该专利权人在权利有效的情况下,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其技术,而不代表该技术方案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制造、销售和生活等方面。可否进入生产、销售及流通等环节,还须符合我国市场准入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1年中国授予的药品专利有8600余件,但它们并不能直接生产制造进入市场,若需生产还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审批。

    胶囊行业提价一触即发 下游药厂遇短期“阵痛”

    一场“胶囊革命”在为市场寻求更多“正规军”时,也加快了胶囊行业提价的脚步。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了解到,为缓解上游原料明胶价格约30%至40%涨幅的压力,不少胶囊企业已纷纷开始酝酿提价,预计很快会蔓延开来。

    胶囊行情渐走俏

    按照产值估算,胶囊剂型占所有药品剂型的比例为10%至15%,对于整个医药市场而言,不会产生巨大的波动。但从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国36000个批次的胶囊药品进行抽检的力度来看,将有利于胶囊行业的整顿,规范其发展,顺便也“抬高”了“正规军”企业和产品的身价。

    安徽黄山胶囊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的胶囊生产企业,其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幸亏去年扩产了12条生产线,现在已有的48条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0亿粒,如果是新客户现在下订单,至少得等60天以后才有货。”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胶囊公司提供的报价在业内并不算低,甚至还有点偏高。与浙江益立胶囊有限公司的报价单相比,同是0#规格空心胶囊,黄山的报价为165元/万粒,而益立的国产线报价为135元/万粒,进口线也只是145元/万粒的水平。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日前在“中国医药经济战略峰会”上就提出“今年下半年大型胶囊厂的产能可能会因为需求上涨而跟不上,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过,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断货说法,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俞雄表示不用过于担心:“短期内胶囊市场出现缺口导致价格走俏,但基于制作胶囊的工艺并非十分复杂,预计供应量还是可以补足的。”

    厂家纷纷酝酿提价

    “目前,明胶的价格已经从每吨五万元上涨至七万元,如果再涨下去,我们也会跟下游客户提价。”江西九江昂泰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总监对记者说。

    据了解,九江昂泰的客户包括国内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其中一家客户每年的采购量就达到6亿粒,该销售总监说:“眼下明胶涨价已无悬念,胶囊也迟早会涨,但究竟对订单价怎么提,提多少,还是会慎重考虑,起码首先不会针对老客户。”

    浙江绿健胶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斌锋也表示:“提价是早晚的,否则企业无法消化和缓解成本压力,目前只针对新客户,具体幅度还得看其订单量。”

    相比之下,黄山胶囊已经着手提价事宜。公司在对新客户的报价单中,把0#规格空心胶囊的价格提升了30%,即从165元/万粒提至214元/万粒。

    市场预计,随着国内一些大规模企业的提价幅度确定下来,一些中小企业也将随即“跟风”。

    药企短期“阵痛”难减

    短期来看,胶囊的价格“被抬高”会给不少制药企业带来“阵痛”。

    一位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制药企业原来昧着良心选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一万粒大约为50元,现在使用正规的药用胶囊,大约为一万粒150元,相当于平均每粒提升一分钱。如果再提价30%,按照一盒药24粒计算,仅这一项成本就要提升三毛一,再算上检测设备以及每批原材料进厂时的检查费、人工费等,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

    这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在一些已经产生不良竞争的基药市场中,令人不可思议的中标低价,足以把一些在投标中报价贵出三四毛的企业拒之门外。相应的,在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的管理下,制药企业也无力通过提升终端零售价来缓解和转移压力。

    目前,纳入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用辅料为132种,约占使用总数的26%。业内预计,2015版《中国药典》将收录的辅料品种会扩展至381种,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药品添加剂”变得“有标可循”,同时《药用原辅材料备案管理规定》也有可能于近期出台,为药品质量“保驾护航”。

    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家标准制定不断完善和政府部门监管加大力度下,我国医药市场将整合掉一部分违规的产品和企业,再加上企业的自律发展,将为我国制药行业带来一个新的环境和转机。

    不过,王波指出,标准并非唯一的衡量指标,毕竟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最重要的仍需做到“依法执行”。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男子连续23天日服40粒毒胶囊 体检血铬含量正常
下一篇:中央部门晒预算教育部1856亿居首 核心信息模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