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老地下街整容待第二春 昔日盛景不复现(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4-04 13:35:52 字号:TT

  青岛不是没有地下商业街成功的案例。曾经的龙山地下商业街、中山商城人头攒动的画面还在不少人脑中回放,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下,它们曾经是时代的弄潮儿。

  “回想当初,钱真是太好赚了。”做皮具生意的李先生这样感慨,他代表了不少龙山人的心声,“当初款式不多,一个样子能进上百件,照样卖得很好。”的确,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消费模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过年时,姐妹、姑嫂、妯娌全家穿一样款式的衣服都不足为奇。“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人穿好了回去领着全家、朋友十几口人来买,当时说我这衣服在龙山买的那个骄傲劲,就跟现在说是在海信、阳光百货消费了一个感觉。”一位卖服装的阿姨回忆当初,神采飞扬。

  龙山地下商业街:

  头顶的拉花还是上世纪80年代装修风格

  中午时分,当记者走进龙山时,客人不多的这里倒像个生活区,聊天的、踢毽子的,女服务员站在店门口嘻嘻哈哈的,音调不同的青岛口音冲进耳朵。可以看出,这里很多业主都已扎根多年。

  一条街一条街地逛下去,瀛洲区、康乐区、新潮区,头顶已经掉色的大拉花是每个街区惟一的装饰品,地砖、墙壁等设施有些陈旧,长长的地下通道犹如时空隧道,将人带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看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充当了这里的主力,每人嘴里纯正的青岛口音,说明这里仍然是“老青岛”的商业聚集地。

  由于是午饭过后,不畅的空气中夹杂着各种饭菜的味道,还有一股股的潮气。“今天还不错,已经开张了,卖了一双鞋。”一位店主向对门炫耀着自己的成绩。“行啊,今年换季晚,你快知足吧。”对方回应。

  尽管龙山地下商业街设施陈旧,但是空铺很少,几乎家家都在经营。400家店铺中转租转让的牌子比例并不高,据一位店主说去年也只有不到20户走掉,很快又有人进来。“这里的店铺租金便宜啊,不涨反降,现在每天租金6元/平方米,当年开业时可是以10元/平方米的高价引领潮流啊,那还是一铺难求呢。”每个店主嘴里都能说出点龙山商城的历史。老经营者的坚守,是这里最大的一个特征。开业于1985年9月20日的龙山商城,是全国开发使用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人防平战结合项目。曾几何时,讲究时髦的姑娘小伙穿衣打扮都朝龙山看齐,物质的匮乏、品牌的缺位,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跑到这里淘点来自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的流行货。不少老青岛提起龙山,都有感情,是不少家庭一家三代的消费记忆。

  “龙山是从来不做广告的,都是口碑相传,现在生意虽不如以前,也能过得去。”一些店主在谈到生意时,都提到了这样的内容。其实,跟现在大型商场动辄铺天盖地的广告相比,地下商业街已很难跟上这样的市场节奏,店主们也没有经济实力再和商业连锁大鳄 “死磕”。然而,在上个世纪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一些店主仍选择了留守。

  可以说,当年龙山在和国货、东方贸易大厦的正面交锋中脱颖而出,款式新颖、价格灵活,适应改革开放的浪潮成了它制胜的法宝,然而,随后十几年地上商业业态的迅猛发展,各大商场鳞次栉比,品牌号召力逐渐显现,商场打折季的价格优势也将中低端的青年消费群体吸引了过去。渐渐地,龙山落伍了,当年时髦的青年经营者变成了中年人,店内绚烂的格调也暗合了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年龄需求。对于总体量达3.7万平方米的龙山地下商业街来说,现在也算“大容量”,逛完一圈也需个把小时。

  中山商城:

  换季甩卖随处可见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商城和龙山地下商业街相隔不远,但是坐公交却不怎么方便。很多人提起当年的逛街经历,就是坐着2路车或是5路车,逛完一个地儿再步行到另一个地儿。在西部商圈,中山商城算是接过龙山的接力棒,也曾复制了它的辉煌。在中山商城,经营头饰的杨女士用14年的光阴见证了它的发展轨迹。

  中午12点多,杨女士是五六个摊位中来得最早的。“6月份摊位租期到了,我不打算干了。”杨女士的摊位上摆着“合同到期,不干了”的小纸牌,在这里一干就是14年的她,想到离开还是舍不得。当天杨女士还从“901”进了200多元钱的货,保持着正常的运转。

  “我1998年从厂子下来,就在中间替人卖了两年衣服,觉得买卖不错,2000年的时候就到这边来卖这些小装饰品。当年火的时候,我两个摊位一天就能赚五六百元,现在我一天能卖50元就很开心了,晚上回家买点水果也算有点零花钱。”她一边摆弄着各式头花,一边说:“在这做点小买卖挣了点钱,有个零花钱。我的退休工资放到银行卡里一年才提一回,等于是攒下了。”由于落差较大,她觉得现在干得没意思了,尽管摊位的费用从1万/年降到8000元/年也不打算续约了。

  原来和她一起做装饰品生意的人,过道上有长长一排,现在却剩了没几家。而杨女士留下来的一个原因,是和女儿做个伴。她告诉记者,她女儿就在她对面开一家服装店,俩人也互相有个照应。“她那个小店一天的费用80多元。”她指着女儿的店铺说。

  花絮

  李咏高亢的嗓音对比强烈

  “欢迎收看《非常6+1》,我是主持人李咏……”欢乐的气氛加上多台电视机的强力和声,整条街回荡着李咏欢乐的气息。不过,店主们显然没有被感染,倒是有几个路人会被电视机吸引,驻足观看。记者看到,一些店铺的玻璃上贴着清仓大甩卖、最后三天、换季大促销的字样,绝大多数店主都在盯着电脑屏幕聊天、看视频,QQ的消息声透过耳麦”吱吱“作响。

  在一家专营服装的大店里,记者看到服装款式还比较新颖,很多当年流行的元素都能找到,然而价格也不便宜。该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生意虽不如以前,钱不好赚了,但是还能维持下去,只不过不打算扩大经营了。可见,经营者的思路与眼光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同样的经营环境有人喝汤有人也能吃上干粮。(记者 景虹)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