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医者仁心尽展亲情所在 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位患者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1-30 09:24:46

核心提示

医生留给人们的印象多是说话急、少,来去匆匆,不随便说笑。然而,记者经过连续3天的跟访,记录青医附院普外科主任周岩冰的日常工作,感受到的却是这位48岁、从医27年的教授级主任医师医术精湛、待人亲切,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他从查房到会诊、从门诊到手术,一个眼神、一个轻拍、一段耐心劝导,传递出的是一种亲情,一种鼓舞,一种力量,这也是他赢得众多患者赞誉和信赖的真谛所在。特别令记者难忘和感动的是,他为了防止犯困和节省时间,几乎每天中午都放弃正常进餐,只是稍微垫垫肚子就持续工作到晚上8时才下班。

■场景一:查房腊月廿四(1月17日)7:30 45名病人情况个个了然于心

约访周岩冰,记者足足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因为他实在太忙,不是在手术台上,就是在接诊病人。采访时间终于在小年当晚约定下来,那天晚上近9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5台手术回到家里。“对节假日实在没有什么概念,小年、春节对我们来说只是个名词,就像春分、冬至一样,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一样的。”在电话中短暂交流后,记者约定从第二天开始跟踪体验他的日常工作。

第二天一早7时,周岩冰准时出现在青医附院普外科病房,换上白大褂,他就带着十余名医生,从查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普外科一共有45张床位,常年满床,当天照例有45名住院病人。记者注意到,周岩冰没有带任何一个病人的病历,却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了然于心。每到一名病人的床前,他总是以一句贴心的问候开始:“大娘,怎么样,昨晚睡得好不好?”“小姑娘,多给你母亲捶捶背,这对她恢复有好处。”“小伙子,明天就要手术了,可别紧张啊!”

走到一名老人床前时,周岩冰俯下身说:“大爷,我来看看你的伤口恢复得怎么样?”他几乎是蹲在床边检查了半天。“大爷,恢复得不错,过两天就能出院了,放心吧!”他拍了拍老人的肩膀。

在节奏紧凑的查房中,周岩冰不时也冒出一句玩笑话:“大姐,你得让大哥多喝点稀饭,要是大哥瘦了我可得找你!”病房中随即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荡漾着春天般的温暖。

50分钟后,45名住院病人全部看了一遍,紧接着周岩冰与医护人员以及研究生们交班,详细交流都有哪几位病人发烧了、哪些病人出院了、还有哪名病人刚入院……在与研究生们的对话中,所有问答都用英语。一名医师告诉记者,周主任要求大家练就过硬的英语,是因为这样便于接受和学习国际前沿的医术,进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让病人受益。

■场景二:会诊腊月廿四(1月17日)8:30 对疑难病症10分钟出方案

按照事先安排,一名在消化科住院的病人需要多科室会诊。交班后,周岩冰大步流星地从医院第二住院部赶到第一住院部,一进病房,消化科医生便以超快的语速向周岩冰介绍病人情况:“病人今年42岁,因血尿在北京医院诊断为肾小球轻度病变、薄基地膜肾病,后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007年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有高烧,此后腹痛反复出现;2008年在上海医院诊断为慢性胰腺炎,并行胰管支架植入手术,同年因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但术后病人仍然反复腹痛、腹胀……2010年病人再次因肠梗阻行结肠切除术,术后22天再次出现腹痛入院……病人腹痛到底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治疗措施是什么……”听着医生的介绍,周岩冰眉头微锁,同时快速翻看病人厚达百余页的病历和报告,间或询问病人:“肚子里有没有咕噜咕噜的声音?”“排便顺不顺畅?”5分钟后,病人几年来的病情进展以及目前的病情,周岩冰就已全部掌握了。“这样看来,可以排除肠梗阻的可能。鉴于病人已经接受过太多手术,建议不要考虑马上手术,否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病情还可能会越来越重。”周岩冰建议患者,先做个结肠造影,再保守用药治疗。短短10分钟,周岩冰便与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初步分析制定出了这一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

周岩冰离开时,再次叮嘱患者家属,一定不要急于让患者做手术,没想到对方笑着说:“周主任,我记得你,1990年我母亲的癌症手术就是您给做的。”“是吗?”周岩冰的眼里瞬时露出欣喜的光,他马上停下脚步。

“老人现在恢复得怎么样?”

“一直很好,真是谢谢周主任啊!”

■场景三:手术腊月廿四(1月17日)9:00至19:00 防下午犯困午饭只吃饼干

上午9时,记者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时,周岩冰正趴在墙上认真画图。记者上前一看,墙上依次贴着病人的病历首页信息、B超检查报告,还有CT片子,从中可以看出患者是一名中年小学教师,患的是甲状腺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虽然对病人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但在正式手术前,仍然要再次核对病人信息、确定手术部位、确认手术核心步骤。”周岩冰告诉记者,这些看似很简单、很基础的术前核对,其实非常重要,他一年要做600多台手术,这是每台手术之前必做的一步。

手术中,周岩冰先要为患者做甲状腺探查术,无影灯下,他和助手全神贯注于手术部位,默契配合,手术室里只听到监护仪器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一个小时后,病变部位部分组织被切除下来,需要等待病理结果出来再继续手术。在暂停手术的间隙,周岩冰又来到隔壁的手术室,为另一名老年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

在接下来的9个小时里,周岩冰始终在手术室里,又先后为第一位手术病人做了甲状腺癌切除及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以及另外一台直肠癌手术和一台胃癌手术。手术期间,根据需要他会来到手术室与家属等候区交叉区,告知病人家属手术探查的结果,与他们沟通手术进展情况。

记者注意到,中午时分,大多数手术医生和助手都已轮流在手术室特定区域解决了午饭,但仍不见他下手术台。“周主任一般不吃午饭,他怕吃饭后犯困,下午就不能集中精力做手术了。”一位手术助理告诉记者。

直到下午1时,周主任才利用手术间隙大约两分钟的时间,喝了一袋酸奶,吃了两片饼干,匆匆去了一趟洗手间,随后又消毒双手、换上手术衣,重新返回到手术台上。一直到晚上7时当天安排的4台手术全部结束,他没有再喝一口水,80%的时间都是站在手术台边。也就是说,他从午饭到晚上下班,只吃了两片饼干就撑下了3台手术。

“今天这几台手术,还算轻松的,平时一天七八台手术很正常,最多的时候会有十几台手术。”周主任轻描淡写地对记者说。

走出手术室,已经是晚上7时了,但周岩冰仍然没有结束一天的工作,接下来,他又来到病房,再次为45名病人查房,然后在办公室里整理病历、准备第二天的手术,直到晚8时许,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了。

1月18日,周岩冰照例是两次查房、两次交班、连续10多个小时的5台手术。

■场景四:坐诊腊月廿六(1月19日) 聊天式问诊逗得病人直笑

每周四的上午是周岩冰的坐诊时间,1月19日上午从8时开始,他诊室里的病人就没间断过,往往是前一位看完了的病人还没起身,后一位病人就已经推门走了进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么繁忙的接诊过程,光跟病人解释清楚病情和用药就已经不容易了,可记者在跟访中却感受到,接诊的节奏虽然很快,气氛却很舒缓。周岩冰在与病人及家属的聊天式交流中,不但给解释清楚病情,交代好用药,还针对患者的种种疑惑与顾虑一针见血地道出原委,瞬间就将患者及家属心头的阴云吹散,甚至在玩笑式的劝导中,竟能逗得病人哈哈大笑起来,这在一般的诊室里真是不多见。

不知不觉,5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午饭时间又过了,还有最后一名来复查的大娘没有看。周岩冰一边招呼大娘坐下一边说:“大娘,你气色很好啊,有什么不舒服?”“最近吃饭老是吐。”原来,老人前段时间查出胃贲门附近溃疡,之后做手术切除了,但最近吃饭感觉不舒服,还吐粘液。“大娘,你这个事不要紧,关键是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周岩冰耐心跟老人打比方说,“您原来胃里的那个‘门’是‘原装’的,但是因为那里长了个小毛病,手术后重新接了现在这个‘门’,就不如‘原装’的弹性好,需要慢慢恢复才能逐渐适应。”接着,他又对老人的女儿说:“以后你们家吃饭啊,要评个先进分子,看谁吃饭慢!你们要陪着老人慢慢吃,慢慢咽,这样老人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以后有任何不理解的事儿,就给我打电话。”

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时钟指针指向1时30分,数数周岩冰一上午的挂号单,足足看了60名病人。

到这个点儿医院的普通食堂已经关门,周岩冰决定去他不常去的教授食堂吃午饭。周岩冰告诉记者,教授食堂是医院为教授级医护人员专门开设的特殊食堂,但他平时因为没时间,一般不过去。正说着,他在进门时竟被食堂服务员拦了下来。“请问您是……”看着服务员疑惑的眼神,周岩冰笑了:“看来我不常来,你们都不认识我啊。”他只好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差点将他“请”出去的那名服务人员,这才不好意思地“放行”了。

良好的沟通能化解医患矛盾 【观点】

对于让许多人感到“纠结”的医患关系,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周岩冰又有怎样的思考?临床中怎样才能处理好医患矛盾呢?

周岩冰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归根结底是个心态问题,干我们这个工作,不可能不发生纠纷,也不可能不出现让病人不理解的地方,然而,作为医生,只要摆正心态,利用一切手段,让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知道哪些事情医生力所能及,哪些事情医生也无能为力。比如说,胃切除手术,有的患者伤口缝合后很快愈合,但极个别的患者由于体质差异问题却无法愈合,处理这样的问题,手术前就要与患者和家属讲清楚。打个比方说吧,农民种麦子,撒下种后,有的能茁壮成长,有的却发不出芽来,这就要分析麦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地好、种子好、下雨、施肥和好的种植技术,具体到外科医生来说,把手术做好也是一样,需要医生技术好、良好的护理、患者配合和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等相结合,才能确保手术成功。”

在谈及怎样做,才能与患者及其家人充分沟通这一话题时,周岩冰认为,医生要从内心深处莫把他们当做病人和家属,而要真正与他们交朋友。“就像在一个大家庭当中,碰到老人,叫大爷、大娘,碰到中年人,以兄弟姊妹相称等。”周岩冰还说,只要是医患之间能充分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万一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了不愉快的事,经过协商再采取补救措施,也为时不晚。

多项学术成果国际上获赞誉 【人物】

周岩冰1986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如今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优秀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刊物编委。

他从医27年来,致力于普外科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以胃肠外科为重点,熟练开展各种胃肠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在他每年独立完成的600余例手术中,胃癌就占400余例。结直肠癌尤其在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中,他率先开展“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提出“直肠癌系膜内浸润”的概念,显著提高直肠癌病人的保肛率、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完善加速康复外科及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并在国内推广。去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9届世界胃癌大会上,他担当大会主席,领导的团队有4篇论文在此次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众人评说】

在跟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许多周岩冰的患者、同事、学生,从他们的讲述中,呈现出了一个更立体的外科医生的形象。 患者说他: 医术高超 可亲可敬

在病房里的闲谈间,在周岩冰个人网站的留言板上,许多周岩冰医治过的患者说出了对他由衷的赞扬和感谢。

一名来自青岛市区的患者告诉记者,有天周主任在得知病人心率过高时,夜里10点还亲自去医院看望病人,指点用药,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即使手下人能做的工作,他也亲自给病人做,事必躬亲,“周主任是个真正可爱、可亲、可敬的人。”

青岛港务局一位职工讲述了他曲折的就医经历:“我因消化道出血,在其它医院做完手术出现腹壁血肿,又连续做了几次手术,病情反而越来越重,仅输血就达一万余毫升。就在我生命垂危,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时,周主任得知后主动担当收治了我,经过多次全院会诊,做了两次手术,终于治好了我的病。”

领导说他: 工作忘我 理念超前

“周岩冰是我们普外科的台柱子。”在青医附院副院长梁军眼中,周岩冰是位尽职尽责、技术娴熟的好医生,“他工作忘我,不仅医术好,而且医德好,在国内都很知名。他的团队也非常优秀,是个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团队。周岩冰总能将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合理嫁接到国内,应用于临床,如加速康复学科,再如就肿瘤综合治疗提出的MDT(多学科合作)理念,为每一位病人量身定制详细可行的诊疗计划,真正做到治疗方案的细致合理,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其中胃癌5年生存率达58%,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2009年,普外科就与多学科合作,顺利完成了一例世界罕见、重量达100公斤的巨大神经纤维瘤病的手术切除,在国际上堪称罕见。” 同事说他: 关心病人的心理需求

“国际抗癌联盟推荐胃癌淋巴结清扫个数不少于16个,而他总是能够清扫几十个,最多的一次达到100多个,这不仅清除了可能转移的病灶,而且对病人的术后治疗意义非凡。 ”青医普外科医生焦学龙告诉记者,对每一个病人,周主任都要仔细问诊查体,小到病人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大到病人的肿瘤分期,心肺功能等,都一清二楚;真正做到手术方案细致合理,临床用药规范适量,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都大大降低。为使消化道肿瘤分期准确,他在完成每一个手术后,都认真仔细地亲自解剖标本,剪出淋巴结,填写病理单,这一点得到了医院病理科医生的一致认可。

在主管护士刘好看来,周岩冰不仅手术做得好,还关注病人心理需求,“他对每一位病人都用心、用情,工作这么繁忙的主任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刘好说,比如有些病人术前焦虑,周主任就亲自安慰疏导;还有一年春节前夕,一名大学研究生在外地医院做了肠切除手术后,肠坏死肠外瘘,造成严重腹腔感染,消化液大量溢出,坏死组织及脓液臭气熏天,周主任不仅为病人成功实施了手术,并在春节期间每天亲自为病人换药,感动得病人父亲无言以谢,扑通膝下……“像这样的事情他完全可以交代下去,但他亲自去做效果就会不一样:对下面医生来说是个鞭策,对家属和患者来说,更是一种鼓励!其实这些细微的关爱对病人来说是最需要的,就像孩子需要大人的关爱和鼓励一样。周主任还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时候要陪病人一生。’这也是他与许多病人成为终身挚友的原因。”

学生说他: 为人热情 治学严谨

除了繁忙的日常医疗工作,周岩冰还带了一批学生,而他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学生们。“有一回跟周老师出差,看到他甚至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审稿子、改论文,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也学会了利用点滴时间做事情。在他的办公室里,不仅有本专业的各种书籍,更有大量的内科学、超声学、实验学、影像学书籍……他还会每年自费5000元买英文医学期刊。”助理医生曹守根说,“周老师为人热情,每周他都抽空把大家聚到一起进行周总结,让大家相互交流这一周的心得和收获,最后他再指出每位学生存在的不足,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周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可谓苛刻——要学习规范的教材,要掌握公认的标准,要了解最新的进展;病历要书写工整,倒背如流;着装穿戴要整齐,外科操作要规范合理、精益求精;对病人要换位思考,考虑病人、家属在想什么,服务态度一定要好,因为一句话没解释清楚可能误大事……他不会让我们去研究华而不实、不能用到临床的东西,而是要密切结合临床,能够学以致用,让病人受益。他的‘医疗质量,安全归零’理念,让我们每天将昨天的成绩都‘归零’,时刻绷紧医疗质量这根弦儿。而生活中的他又富有情趣,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贴有许多自己拍的照片,他业余喜欢摄影、爬山、游泳,以此来缓解平日工作中的压力。” 儿子说他: 崇拜父亲 也要从医

在儿子周宇石的眼中,爸爸是个大忙人。“我爸总是特别特别忙,每天都是走得早、回家晚,半夜还要改文章、搞科研,放假也老是不在家,经常一个电话就被叫回医院去了,但看他治好了那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我很崇拜他。”周宇石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受父亲影响,也想成为医生中的一员,现在他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上大二,学的就是临床医学,将来毕业做一个好医生,是他的理想。

不断攀登的人生 【记者手记】

在整个的跟访过程中,与周岩冰主任的交谈都是在一个病房楼到另一个病房楼的路上、一台手术与另一台手术的间隙,始终没有坐下来说话的时间。在周岩冰并不多的言谈中,有几句话让记者印象格外深刻。

第一句是关于外科医生的——“很多人问我做外科医生是不是太累了?我从来不这样觉得,是因为有激情就会觉得不累。我感觉做外科手术就像爬山,过程中可能会气喘吁吁,但当克服困难爬到山顶时那种感觉是任何言语也无法形容的;为病人做手术也是这样,每一个手术都是一次挑战,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外科大夫选择做这行的原因。看到病人都康复了,那感觉比什么都好!”

第二句是关于患者的——“患者把身体和生命都交给你了,这是多大的信赖!医生护士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好呢?我会把所有的病人都当做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对待他们的一切言行也就自然而然的了。多年以后,走在路上,我们还都互相认识,互相问候,你看,做医生的幸福指数该有多高。”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周岩冰的 “十六字健康秘诀”:“好的心态”是第一位的,既不逞能逞强,也不能被疾病吓倒;“能享美食,多多运动,定期体检”。只要把握好这十六字健康要诀,就能保证你延年益寿,即使生病也能恢复得更快。联想到周岩冰本人在繁忙紧张、超负荷的工作中,总能保持一种热爱职业、热爱病人、热爱生活的心态,这既成就了他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的魅力,又是一种对于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适用的榜样。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于小阳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近200名孤寡独居老人抱团过年 老人找到家感觉
下一篇:节后招工市场有点冷 农民工工资增长悄然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