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解读文化青岛建设意见

来源:青岛日报 2012-01-10 06:46:20

    “第一资源”推动文化繁荣

    日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对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促进文化繁荣提出了要求。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人才服务部门、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市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搭建合理的人才金字塔

    记者:怎样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说法?怎样理解、定位人才在青岛打造文化强市过程中的作用?

    董立勤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唐代的 《陈子昂传》中说:“圣必待贤以明,国必待贤以昌,人必待贤以理,物必待贤以宁。”说的是圣人必须依靠贤能才能清醒明白,国家必须依靠贤能才能昌盛发达,人民必须依靠贤能才可得以论理,事情必须依靠贤能才能顺利发展。这些都是讲需要各类人才。就文化人才队伍来说,目前应包括党政文化人才、经营管理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艺术)文化人才、实用文化人才、社会文化人才等等。

    理解 “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文化强市,就要清楚如何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要清楚不仅理论上的“人事相适”,更要有自觉性,还要有切实的实践和行动,使其不再那么虚拟,而要实实在在,人见人爱;要清楚一个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师才,也需要帅才,还需要匠才。

    对于文化强市而言,人才也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适应文化强市的人才金字塔来说,塔尖——体现一个“精”字,那就是要培养、引进、造就一批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塔身——体现一个“强”字,培养一支精干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塔基——体现一个“实”字,建设一支素质好、技能精、作风硬的人才基本队伍。

    赵立波 (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正是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将人才资源与一般劳动力资源区别开来。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提升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为基础,培养造就创新型文化人才。

    应当承认,“人人是人才”提法在导向上是正确的,但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同时,各项文化活动的性质、特点不同,因此,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必须分类进行。就青岛而言,既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文化企业家,也要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基层的基层文化人才。总之,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结构合理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

    刘文俭 (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当前,文化生产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其内涵主要把科技和教育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而不是生产力以外的因素。强调文化、脑力劳动在生产力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标志。其显著标志和特征是,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了增长方式,知识作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 “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这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令人瞩目的两大潮流。

    文化生产力更加直接、更加充分地反映了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综合考察经济增长的各种原因,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作用、关键性的因素是人,是本身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的人,是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更新知识的人,是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固化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因此,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尤其需要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生产、文化经营、文化营销的复合型、领军式高端人才。

    为人才提供舞台和创新土壤

    记者:引进国内外文化高层次人才,我市还需进行哪些制度以及软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贯彻实施?

    董立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环节。像美国微软公司的人才战略,就体现在其人力资源的三个字母“ADK”上,A——吸引最好的人;D——发展最好的人;K——保留最好的人。

    “引进”既是增加人才总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聚集急需人才的有效方法。因此,要多搭建引进文化人才的平台。比如,高层次文化人才专场洽谈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会、超市式高层次文化人才洽谈会、文化人才项目博交会等等。同时,应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无论是人才引进工作本身,还是引进来的人才,都需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尤其是政府投入、税收、住房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惠,以帮助引进的人才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为其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此外,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以品德和能力为主体的人才评价体系。

    刘文俭:我们应注意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人才体系。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培养本土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例如,江苏卫视、东方卫视、深圳卫视、湖南卫视等,其品牌栏目支撑并提升了整个电视台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而在品牌栏目背后是“请进来”的高层次策划人才及其团队,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非诚勿扰》栏目就给江苏卫视带来21.9亿元的广告收入。

    在这方面,青岛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完善环境。一是各文化单位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对高层次人才给予高水平待遇、高人文关怀,在激励措施、工资待遇等方面,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二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足够大的事业舞台、发展空间;三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土壤、工作条件和良好的文化生态。四是为高层次文化人才提供公平良好的创业环境。

    引进人才不能只满足数量

    记者:在引进和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方面,我市还要突破哪些“瓶颈”?

    刘文俭:目前我市引不进高端人才、留不住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高端领军人才的根源,在于政策滞后、落后。

    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一是真正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对已经落后和不合时宜的人才政策进行修订。对不符合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资、福利待遇规定的限制性政策予以清理和改进,通过执行好中央政策、落实好知识分子待遇,改变优秀科技、文化人才不愿意到科技文化企业、科研院所工作的现象。同时,应注重通过知识产权、企业产权制度以及科技奖励、人才政策制度的创新,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与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出台面向基层、乡镇倾斜的工资政策,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优秀文化、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

    董立勤:人才引进,数量固然重要,但不能只满足在数量上。有时候,从数字上完成了引才计划,仅仅是及格,是60分,如果完成得很好,可以是70分。但再高的分数,就不仅靠数量了,而要靠质量。

    提升人才引进质量的要素是什么?一是层次要高,层次越高质量就相对高,尤其是文化领军人才,是那些“师才”;二是填补和满足文化发展的急缺;三是文化创新团队;四是能够带动一大片的高级“帅”才和拔尖艺术人才。这些提升质量的要素,也是引进文化人才的重点。当然,抓住了重点,还要兼顾一般,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兼顾。

    大力提倡在基层“种文化”

    记者: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董立勤: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人才大厦的基础,这个基础既要宏大,又要结实,需要优先开发和培育。

    一要选拔和资助文化名家。从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做起,层层选拔一批文化名人或文化人才专家,形成以其为骨干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对少部分有较高造诣和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名人和专家给予资助,鼓励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二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一些文化事业发展好的地区或单位,都与产业化有关。比如青岛出版社,产业化的路子走得挺好,2009年整体转企改制,第二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在全国出版社中综合实力跃居第15位,在全国副省级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三要大力提倡在基层 “种文化”。“种文化”是一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普遍而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撒入乡村大地和城市各个角落,让它生根、发芽、抽枝、开花和结果。

    四要培养一批文化使者。从“种文化”的需要出发,我们还要有一批文化使者。种文化与种精神是双重任务,当实现双丰收的时候,文化的未来、生活的未来就展现出来了。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成为文化的使者,让文化的使者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

    赵立波: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文化惠民、增强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方面。为此,要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提高市、区(市)两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比重,配好配齐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确保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有文化管理员。

    崔波 (胶南市珠海街道戏剧爱好者):我身边有很多吕剧爱好者,但总感觉缺乏相关的支持,形不成规模,发展也缺乏后劲。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发展环境、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让他们快速健康成长,并发挥领头作用。

    周兆伟 (基层文化工作者): 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志愿者不可或缺。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各项政策,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人才库”应打破地域限制

    记者:《意见》中提出,我市将建立青岛市文化艺术人才库,抓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对于文化艺术人才库建设,有什么具体建议?

    刘文俭:青岛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的城市。建设“文化艺术人才库”是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对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现状、人才结构等进行动态管理和培养。

    当然,这个人才库要打破地域空间限制,不应仅限于城市文化艺术人才,也应包括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不应仅限于在本地工作的文化艺术人才,也应包括出生成长在青岛,但在国内外工作的知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库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及文化发展的需求,进行分类管理、充分使用,以发挥其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董立勤:“文化艺术人才库”的建设,需要我们对文化人才从理念到思维、从方式到方法加以创新。无论是文化人才的配置,还是对文化人才实行系统化服务,都要走市场化的路子。

    在这一方面,可以探讨在文化系统建立文化人才分市场,配备专人负责文化人才配置;要对文化人才实行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特征的系统配套服务,保证人才流动的畅通和便捷,解除文化人才在诸如档案、户口、党员关系、劳动者权益以及特需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还要探索建立文化人才兼职的相关政策。

    文化人才库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既有现有人才库,又有文化人才需求库,重点的文化人才分布和储存在哪个地区、哪些高校、哪些行业,这个库要一目了然;人才库也可以按层次分,比如,高层人才库、中等人才库、以高技能人才为特征的实用人才库,也可以按文化的不同领域建立人才库。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第一资源推动文化繁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