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焦点新闻 > 正文

激发文化发展内动力

来源:青岛日报 2012-01-06 09:41:05

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此,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正在改革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深化改革进行了解读。

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提法

记者:《意见》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也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与以往相比,这些要求和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周连坤 (市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主任):围绕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意见》提出了不少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主要表现在:明确提出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快文化青岛建设步伐、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合等三方面;明确了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动力,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蓝色文化特色、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八项新举措。

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中有许多新提法。比如,在“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节中,在原先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中增加了“社会监管”一项,并增加了“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等内容,从而保证真正实现体制改革到位及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形成科学宏观管理体制;再如,“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四管”原则也是新提法,明确了国有文化管理体制,将有利于真正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科学管理。《意见》还首次提出了“文化立法”的概念,这其中包含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形成法律、法规和制度,从根本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问题的解决。

郭芳 (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编审):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改革的成效。《意见》加大了对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扶持力度,加快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对改革单位,确保“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对国有文艺院团落实一团一场和免费配备流动演出车,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等,这些实质性措施的贯彻落实将促进我市改制文化单位走向市场汲取能量,为文化单位不断壮大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为发展创造新优势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市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意见》,这将为我市文化发展创造怎样的新优势?

孟鸣飞(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会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单位在成为市场法人主体后,可以平等地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人员身份限制,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引进人才,激发最大的生产与创造潜能,为全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其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加速资本与品牌的积累,实现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尤其是在资本领域的运作,在保障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可尝试产权多元化。2011年,青岛出版集团投资2000万元,入股深圳崇德文化发展公司,在积极谋求社会资本注入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同时,采用股份制方式与台湾凯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展开合作,提升了企业发展空间。

再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带来文化企业生存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文化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保障,从而有力地促进文化走出去。2011年,青岛出版集团投资100万美元,与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合作出版《中国——新长征》摄影画册及相关出版物,迈出了国际合作出版、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一步;集团斥资1000万元打造的国学动漫书《孔子》版权近期输往台湾,由《孔子》改编的汉语学习教材,日前被全球孔子学院采用。下一步,集团还将探索文化资本走出去的有效路径,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郭芳: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市将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等,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青岛文化将在法制和规范保障下释放出创新活力。

周连坤:《意见》出台后,将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市将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始终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未来,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同步,让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成为青岛显著而独特的城市标志。我市还将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设施完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培育具有青岛城市特色的文化发展新优势,努力在文化竞争中走在前列,积极争创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区,做领头羊、排头兵。

解放文化生产力是最终目的

记者:如何理解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陈洪泉(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教授):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积极推进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推进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组建了新的市广播电视台,成立了青岛出版集团。全市1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成功转企改制,9家文化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单位普遍推行了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文化体制还远不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市场应有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还过分依赖行政保护和垄断经营,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意见》专门对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做出了部署。

周连坤: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文化体制改革也要不断完善,我们要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相协调,不断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形成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代替的竞争优势。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解放和发展青岛的文化生产力,真正激发内部的发展活力并产生新的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郭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新期待,来源于党的战略部署,来源于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着力于培育合格的、充满市场活力的主体,这是文化市场最活跃的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国有文化单位的现代企业制度、事业单位的“三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单位的活力和创造力,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同时,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以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和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的“五朵金花”,壮大我市文化企业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另外,文化体制改革还将培育多元化文化主体,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动力,有利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文化体制改革着力于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构建连接国内外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这是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开发文化消费市场,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制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群众选择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勇于改革破解难题

记者:《意见》出台后,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郭芳:《意见》的出台,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重点和目标,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当然,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深层次障碍,改革进展不平衡也制约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各方面对改革发展的认识还需深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进程不一,各项配套政策制度还需建立和进一步细化、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陈洪泉:《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是进一步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市的迫切需要。按照《意见》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定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贯彻和落实《意见》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用改革破解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本领,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针对文化单位不同特点和文艺人才培养规律,围绕人员分流安置、医疗、养老、离退休待遇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制定和完善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本报记者 王 娉)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开拓特色文化产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