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姜价坐过山车降至谷底 农民被姜军赔得惨(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0-30 07:56:10

  “老刘,别抽烟了,还是快干活吧,要是下雨可就麻烦了。”昨天上午,在青岛平度市城关街道北台村,63岁的村民刘永勤和老伴正在地里收大姜。“烂了正好,还省的咱们费劲了。”听到老伴催促,刘永勤嘟囔了一句。今年刘永勤种的两亩大姜获得丰收,但每斤批发价不到0.5元的价格保本都难,这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今年平度共种植大姜6万余亩,获得丰收。可姜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从

去年三四元一斤的批发价,暴跌到每斤还不到0.5元,让姜农们叫苦不迭。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大姜的生产销售链条,探究大姜价格坐上“过山车”的症结。

  ■探访A

  地头姜农丰收

  两亩姜田收获两万斤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平度市城关街道北台村。眼下正是大姜收获季节,很多姜农正在地里忙活着,刘永勤和老伴也在地里,刘永勤则负责用铁锨从地里起姜,老伴负责去除姜叶和泥土。尽管天气不热,但刘永勤弯着腰刚忙活了一会,额头上就开始滴落汗水。“今年雨水好,大姜长得不错,我这两亩地能产两万来斤,但赚不了钱,还得赔。收购价太便宜了,陈姜也就六七毛,鲜姜才三四毛钱,老姜更便宜,才一毛多。”看到记者走了过来,刘永勤直起腰,抬起胳膊擦了一下汗苦笑着说,“俺们村都种姜,得有500多亩,今年是个丰收年,就是这个价格却怎么也没想到会这么低。”

  算账

  两亩鲜姜亏了4000元

  “今年保本都不可能,肯定是赔了,我给你算算你就明白了。”坐在地头上,刘永勤开始给记者算账。今年他种植两亩大姜,一亩地需要姜种800到1000斤左右,每斤姜种两元,总共接近4000元;每亩姜田复合肥需要6袋,每袋120元,加上还要使用一些有机肥,两亩地肥料费用在2500元左右;再加上各种农药和水费等,两亩地成本至少上万。“好的鲜姜一斤才卖到三四毛钱,一亩地按收获1万斤计算,绝对赔了,白忙活。”刘永勤说,粗略估算下来,今年他和老伴辛辛苦苦地忙活,种植的两亩姜反倒至少亏了4000元。

  “去年老姜收购价三四块钱,鲜姜两块多,所以尽管没有今年这么高的产量,但两亩姜我赚了接近5000元。现在可好,去年挣的钱,今年全搭上了。”刘永勤说,他种了40多年姜,两年姜价差别如此之大,他还是第一次遇到。作为一名种姜的“老把式”,他打算以后不再种姜,改种一些粮食作物。

  无奈

  囤积起来期盼价格回升

  “价格跌得这么离谱了,还是没人要。”刘永勤说,去年鲜姜收获之初,地头里到处都是等待收姜的姜贩子,可今年到现在都没有姜贩来收购,他只好先将鲜姜囤起来。“我看还是等等再说吧,说不定还能再涨点。”刘永勤的观点代表了在场的不少姜农,他们都不急于售卖鲜姜,多数选择将鲜姜放到姜窖储藏起来,然后期待价格回升再卖。

  “俺家更是倒霉,鲜姜陈姜全砸手里了。”在靠近刘永勤家姜田不远的地方,是村民刘国伟的姜窖,他一边从地窖里搬运着陈姜一边发着牢骚。“这两季大姜,让俺至少赔了上万元,真把我们‘姜’住了。唉……”谈起暴跌的姜价,刘国伟更是一肚子苦水。他种植了3亩大姜,去年鲜姜批发价在两元每斤时,他认为姜价还能涨就没舍得卖,致使他去年收获两万余斤陈姜全部压在了手里。眼看着新姜收获没地放,他也只好“忍痛割爱”将陈姜全部取出,以每斤不到六毛的低价销售。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像刘国伟这样遭“暗算”的姜农还有不少,为了能保住今年新姜,尽管赔钱,但还是纷纷将这些陈姜低价出手。

  ■探访B

  市 场 姜 贩冷清

  姜贩子成了“大爷”

  今年姜价暴跌,苦了姜农外,对于一些从事囤积大姜的批发商来说,也是叫苦不迭。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批发商为此不敢囤积大姜,转而采取随收随卖的经销方式。

  因为周围多个村庄都长年种姜,所以一条将北台村一分为二的南北马路便自发形成了一个大姜交易市场。昨天,记者在市场周围转了一圈看到,尽管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着不少姜,但长达一公里的道路上,只有两名姜贩正在收姜。“去年他们出价高,而且都求着我们卖姜,现在反过来了,他们挑三拣四,都成大爷了。”一名正在和姜贩讨价还价的姜农调侃道。

  “不是我们挑剔,我们也跟着市场走,这也是没有办法啊。”来自潍坊的姜贩王先生说,他贩卖大姜已经10多个年头了,今年各地姜都获得丰收,而且种植面积也比去年增加了不少,总体上来看货源充足,所以一些外地姜贩不用再舍近求远地来这里收姜。他之所以跑来平度,是因为这里有一些老客户,为了保持合作关系,他才舍近求远。

  教训

  去年囤的姜赔了20万

  下午,记者来到平度李园街道一个大姜交易市场,记者遇到了批发商梁先生,他正在将去年囤积的陈姜向外装箱发货。

  “这次赔大了,现在要是不卖损失更大。”梁先生说,他卖姜生意也有10多年了,去年看到鲜姜价格一路攀升,他就按每斤近两元的价格收购,囤积了几十万斤鲜姜放在冷库。结果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竟然跌到了每斤不到六毛。看到囤积的姜已经开始出现腐烂迹象,他只好忍痛赔钱销售。梁先生粗略算了一下,算上人工、冷库等各种费用,这一次“教训”让他赔了整整20余万元。

  而他的多名同行也和他遭遇了同样境况,有些囤姜大户背负上了巨额债务导致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生意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一次教训太大了,很多同行都改行了。”梁先生说,他现在还有10多万斤陈姜没有出手,等这些货物全部出手后,他也改行做其他生意。

  对策

  不敢冒险随收随卖

  在这个交易市场,另一名从事20多年大姜生意的批发商正在收姜。“陈姜收七毛一斤,往外批发七毛五一斤,鲜姜三毛五,出手四毛五,平均一斤只赚五分到一毛钱。”这名批发商告诉记者,加上卸秤等原因,一车5000多斤姜,也就挣300元钱,而去年一车姜基本能有上千元的纯收入。

  “价格低,上涨空间也很大,但考虑到风险,我们还是采取随收随卖的办法。”这名批发商说,大姜、土豆等一些农产品,受市场规律的影响,本来价格涨跌是一件平常事,可像今年大姜价格如此之低,让他这名行里的“老人”都预想不到。虽然今年新姜大丰收,但一些继续从事大姜生意的批发商,不敢再盲目囤货,纷纷采取先联系订单后开始收姜的办法规避风险。

  今年大姜价格已经到了最低谷,相对去年10多元的市场零售价,现在市民吃姜不用再“愁眉苦脸”,而姜农却遭遇困境。姜价大起大落反映的是市场供求的力量,但姜农信息闭塞又如何能赚得稳?姜价暴跌背后的原因是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呢?

  五“榔头”砸低了姜价

  ■原因A

  农户盲目扩种

  据平度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大姜种植面积为6万余亩,去年为5万亩,前年则仅有4万亩,3年间种植面积增幅明显。去年大姜价格高,刺激了农民的种姜积极性,农民也开始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以调查数据来看,全国的大姜种植面积比去年也扩大了不少。

  “再加上去年产的大姜今年还没消化完。往年这个时候,上年的大姜基本上就卖得差不多了,但现在剩下不少。去年价格高,农户不愿卖,想等着价格再涨涨,现在全都压在手里。大姜价格最终还是看供求。”这名工作人员说,由于错误地预期大姜价格会进一步上涨,许多农户和经销商把去年的姜储存起来,以平度为例,去年的姜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姜窖中。这导致今年收获的鲜姜无处储藏,只能集中流向市场,也促使姜价暴跌。

  ■原因B

  种植缺乏规模化

  “我认为造成姜价涨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信息不对称,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造成资源浪费。”平度仁禾大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通过他这几年大姜销售经验来看,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大多数都是采用一家一户的农业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的单位和公司则很少,种种情况最终导致价高种得多、价低种得少,由此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上基本以几年一个起伏的暴涨暴跌怪圈。

  “农民缺乏的既包括对当年种植面积预期的信息,也有各地销售价格的信息,使种植带有盲目性,在行情好的时候赚到钱,第二年蜂拥而上,种植面积急剧扩大,但实际上往往次年却会面临大幅降价的风险。”这名销售人员表示,而采用合理的订单种植,就会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

  ■原因C

  出口“消化”不给力

  姜价暴跌是不是和出口有关系?记者从平度市商务局查到了平度去年和今年相关出口大姜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到9月份,平度某企业出口大姜42万美元,今年1到9月份,大姜出口46万美元,上涨幅度为9.5%。对于这份数据,平度市诚硕大姜合作社一名负责人认为,姜的种植面积增大,出口量增量幅度又不大,没对姜价暴跌起到缓解的作用。

  “姜在泰国农产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今年洪涝灾害对泰国的姜产量造成一定损失,使其市场上姜价比我们高出很多。如果咱们能知道这个消息将大姜销售到泰国,对于大姜市场肯定能带来益处。”一名农业专家说,供需信息的不畅通,加上流通环节宣传不到位,也是致使姜价下跌的原因。在他看来,不论是内销还是出口,只要确切掌握供求信息,销路和价格也不是问题。

  ■原因D

  姜窖渗水致抛售

  北台村的一名姜农告诉记者,他们村家家户户都有两到三口姜窖,村里共有姜窖三四百个。今年受阴雨天气的影响,村里上百个姜窖口和通道遭受雨水浸泡,让姜窖保温效果不好,无法正常使用。于是村民们只好集中售卖,也导致了姜价下降的局面产生。

  “八九月份这段时间各地还下起连阴雨,而且雨量较大,导致地下水渗上来,令姜窖里没法存姜,只好赶紧卖。”平度市农业局蔬菜办工作人员说,平度、高密和诸城都是种姜大市,高密、诸城两地每年种姜面积在20余万亩,今年这场大雨对这两地姜窖损坏更为严重,促使去年陈姜和今年鲜姜的集中上市,引起了今年大姜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原因E

  游资恶意炒作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在一些有“资历”的公司当中,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低价大量买进然后囤积,造成姜价在短期内暴涨,然后他们再迅速出货,以此来达到赚取暴利的目的。而在他们撤资后,姜的价格最终回落。

  ■新闻链接

  农产品价格“过山车”

  昨天,记者上网搜索发现,上演价格暴跌行情的不仅是大姜,去年一度成为价格暴涨“明星”的大蒜也一路暴跌。而在内蒙古,土豆从去年同期的每吨1000元降至每吨350元,土豆淀粉也由今年上半年的每吨13000元跌至每吨6500元。今年5月份,江苏省的白菜萝卜蒜薹滞销在田;7月份,海南省大批香蕉无人问津;9月份,广西等地的香蕉、红提葡萄、荔枝等遭遇销售难……

  【力破“姜局”】

  当地多部门寻买家

  昨天上午,记者在平度最大的大姜交易市场仁禾集团产业园看到,公司的工人正在忙碌地发货。“这批货10万吨,往美国走。今年出口形势和去年相比没有多大差别,但因为货值低,客户的接受能力大了,我们正在积极联系国外客户,加班加点向外发货。”一名业务人员介绍,当初公司选择在这里建设交易市场,就是考虑到了平度这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考虑到今后能有足够货源,尽管现在姜价暴跌,但他们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当地种植户解决大姜难卖的问题。

  “今年以来,针对大姜价格持续下滑,作为大姜生产的大镇之一,我们已经开始想办法帮助农户销售。”平度市仁兆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姜作为耐储存的农产品之一,在他们这里有着较为成熟的储存经验。针对目前现状,他们开始积极为各家各户指导建设窖井,只要储存方法得当,大姜可存放两到三年不变质。另外,他们积极与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联系,通过这些企业,做好大姜的再加工与出口工作,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涉足大姜的再加工出口业务。记者了解到,平度市农业部门以及当地多个种姜大镇也开始为解决大姜销售难题多方面想办法。

  【专家建议】

  打造属于农民的合作社

  平度一名合作社负责人透露,尽管在一些大姜主产区设立了不少农产品合作社,但这些农村合作社也是以个人利益为主进行经营的,在农产品价格产生忽高忽低情况时,他们不可能以高于市场很高的价格进行回收,最终合作社本身没有风险,承受亏本之痛的只有农民。“当前最主要要探索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设形成规模种植,在销路和价格上寻求保障权。”这名负责人说。

  农业专家表示,当前不管哪种农产品合作社,大都往往由一些龙头企业牵头,在经营过程中这些合作社以盈利为目的,扒农民的皮,最终利润都让合作社赚去了,但农民很难真正增收。而且,单纯从大姜市场来看,现在农产品合作社规模太小,单纯经营大姜合作社还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很难形成良性的平台,对市场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够。要改变这个农产品价格涨跌的“怪圈”,作为有关部门应该牵头打造真正属于农民的合作社,让利于农。比如,建立以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现代农场+农户、产业+农户等模式,促进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一些行业人士还认为,当前一些行业协会和农户专业合作社职能还只是集中在技术指导方面,在市场评估调查以及销售谈判方面的职能还严重不完善,这部分功能亟待发挥。对农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加以全方位指导,避免容易被价格左右的单兵作战。目前平度部分农产品主产区的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在市场行情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受行情冲击较大,建议有关部门逐步引导农户调整和改善种植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整合抱团实现订单种植

  有专家表示,建立正常的农产品产销秩序,是促进农产品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组织行业指导,同时建立起畅通及时的信息交流机制,让农户真正做到“种得明白,卖得放心”。“以平度仁兆镇为例,镇上有上百家农产品加工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整合优势抱团发展,然后与农户实行订单制种植,这对企业和农户都有好处。”另外,有关专家还认为,还应加大对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宽力度,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拓宽销售市场。(记者 牟成梓)

-

相关链接

上一篇:2011中国最佳休闲城市评选揭晓 青岛位列榜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