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照顾粮食像照顾孩子一样

来源:青岛日报 2011-10-12 17:33:44

再过4天就是一年一度的 “世界粮食日”,市民每天吃的粮食存在哪儿?粮库贮存仓里的保管员每天工作是什么?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城阳区上马镇的青岛第二粮库,在占地1000多平方米、堆满了6米高小麦的1号仓里,与从事了26年保管工作的陈爱华一起,当了一天的“保姆”。

上岗得先爬6米陡梯

昨日一早7时,记者来到延安三路,与陈爱华坐上粮食局班车,来到了城阳区上马镇的青岛第二粮库。陈爱华的职责是养护两个粮仓。记者打量了一下,每个粮仓至少有60米长、24米宽、6米高,远远看上去,粮库的外形犹如一个体育馆。 “里面的粮食堆满了,门在粮库上面呢。我们得爬楼梯上去。 ”

为了进入粮库,记者和陈爱华攀登上了6米高陡峭的楼梯。 “扶好啊,我们可是爬习惯了。 ”爬上楼顶,陈爱华打开粮库的门,记者发现自己已站在6米多高的粮堆顶端,土黄色的小麦铺满了1000多平方米的地面,被绿色的塑料垫隔成了整齐排列的21个方格,每个方格都有8米长、7米宽。 给万吨麦堆量“体温” “他们可娇贵了,既不能冷着也不能热着。 ”陈爱华告诉记者,粮食保存的条件非常严格,由于温度无法达到最低,只能通过多种手段把它们保存在14℃到20℃之间。为了监控粮食的温度,粮库装备了两套系统,第一套是在粮食堆中分散有七八个温度感应器,直接连接到电脑,而陈爱华作为这一万多吨粮食的“保姆”,每周还要动手检查一次,到了收粮的忙碌季节,就得每天检查一次了。“每个格子里都有温度测量仪的接口。 ”陈爱华告诉记者,这还不够,为了测量到粮食最底层的温度,还有一项 “秘密武器”——4米长的铁杆温度测量器。

陈爱华让记者拔起这4米多长的温度测量器观测麦子的“体温”。 “插在麦子里挺紧的,你慢些! ”记者果然发现,这些插在麦堆里的铁家伙就如钉在了里面一般,任凭记者冒出了满头大汗,就是一动不动。 “其实这要讲究巧劲。 ”陈爱华帮助记者轻轻摇动,然后再将4米多长的仪器一段段往外拔,用手电筒照向温度计读出度数。

粮仓要保持“面面光”

其实,这些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刚量完“体温”,记者和陈爱华又开始给偌大的粮仓打扫卫生。

粮仓里有一根60米长的房梁贯穿,9根20多米长的横梁搭在上面,将它们抹得一尘不染,是陈爱华的职守,光是这一项就得花去一个多小时,还不包括清理小窗台。 “我们有句话:仓内面面光,手摸无尘,口吹无灰。 ”陈爱华告诉记者,粮食安全的链条,绝对不能在粮仓出现问题,这也是个良心问题。除了粮仓内部保洁,外围绿化带的除草、路面的清扫,都由保管员负责。

记者注意到,无论离门口多远,每个格子里粮食的表面都是平平整整的。“刚运进来的时候都是一个个和小山包似的,这些都是我们几个工人徒手把它们平整的。 ”陈爱华和记者在粮仓里边巡查边介绍道,将堆成小山的粮食全部平整,不能借助任何机械,最多是一块一块的小木板,因为机械中的机油可能漏到粮食中。每个粮库一经堆满,都要组织至少20名保管员来平整,而平整一次,至少要耗去半个月的时间。

记者感言

照顾粮食像照顾孩子

“有人觉得我们工作很神秘,有人觉得我们工作很无聊,其实都错啦。”陈爱华笑着说。而记者一天工作下来,满头大汗不说,还让自己的耐心得到了锻炼——照顾将要进入人民群众口中的粮食,就得细心地像照顾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如陈爱华所说,这是一个良心活,但更是一个耐心活。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一根根钢筋 搭起百米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