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小巷总理一心工作不让儿女回家 事迹搬上银幕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8-27 06:40:47

  今年对四方区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党委书记夏玉波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六月中旬,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天天我都在》正式首映。她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走上大银幕的“小巷总理”之一;七月中旬,四方区委正式作出决定,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夏玉波的先进事迹。她成为全区党员学习的标尺。为此,记者走进海琴社区,采访社区干部群众,走近夏玉波,为读者展现“小巷总理”的真实生活。

  每一位居民的事都挂在心上

  1998年退休前,夏玉波一直在四方机厂工作,曾担任过铸钢车间蜡模班班长。而社区工作,显然与夏玉波以前的“班长”角色不一样,每天都与居民群众打交道。夏玉波遇事不推不躲,总是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办。

  海琴社区地处老城区,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社区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户等困难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夏玉波一有空就到这些困难居民家中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谁家遇到了困难,就带头靠上帮助他们。社区里有个残疾人家庭,母亲是智力残障,儿子是精神病人,两人就靠母亲几百元退休金维持生活,生活非常困难。夏玉波第一次上他们家,一推门便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原来儿子又犯病了,大便污秽满地都是,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寒冬腊月里,娘俩儿还穿着秋天的薄衣服,手、脚都长了冻疮。看到这孤儿寡母,夏玉波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第二天,夏玉波和社区工作人员、老党员就行动起来,为他们清除了垃圾和污垢,掏钱帮娘俩理了发,又亲手给他们洗脸洗脚,夏玉波还从自己家拿来新买的保暖衣裤给他们穿上。过年的时候,夏玉波和大家一块凑钱买了年货送过去,年三十晚上把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娘俩嘴边。

  孤寡老人黄金欧今年82岁了,老伴儿去世后依靠微薄的遗属补贴生活。1998年,夏玉波刚刚到社区工作不久,就遇到在路边捡拾煤块的黄金欧,从那以后,她和老人结起了对子,从看病、买药到修水笼头、换煤气软管,全部为老人包下。每年老人过生日时,夏玉波还将老人请到饭店,叫上一桌子菜,为老人过上一个“排场”的生日。前几天,黄金欧腿痛难忍,又是夏玉波拿出450元钱,陪她去诊所做针灸治疗。在黄金欧家中,老人告诉记者:“这些药是前几天夏书记送过来的,灯管也是夏书记找人换的。原来的茶几坏了,夏书记记在心上,看到别的居民扔掉旧茶几,就帮我要过来。亲闺女也不一定想得周全的事,夏书记都帮我想到了。”

  每一项工作都求个“新”字

  社区工作一没权,二没钱,干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繁杂事。夏玉波深知,如果单靠一个人,忙死累死,群众也不一定会满意。

  她的招数是:发动广大党员群众,不断想出新点子、拿出新办法——海琴社区“有话慢慢说,有我天天在”的服务口号就这样叫响了,而“365党员工作室”党建品牌,“百姓协会”也都成了典型经验。

  夏玉波在工作中发现,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同步,办事特别不方便。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给群众提供错时服务。在她的倡议下,“365党员工作室”于2004年正式成立。从那以后,无论节假日,每天都有党员风雨无阻地接待群众。

  2005年的一个周末,郑州路上一户居民在清理烟囱时发现烟道堵了,气急之下就怀疑是楼上住户干的。一时间两家吵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出现伤人事件。一位居民赶紧跑到社区居委会找人劝架,正在值班的夏玉波立马带着社区协调员来到居民家中劝说,终于说服了楼上那位居民,凿开墙壁将堵塞烟道的塑料泡沫取了出来。

  走过整整八个年头,“365党员工作室”从一开始只在工作日里为居民服务,变成了一周七天都给百姓办事;从最初晚上8点就下班,变成了全天候服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65党员工作室”成了“不关门的居委会”,值班电话成了家喻户晓的热线电话,工作室也从一个最初的服务载体,成长为“青岛市首批党建品牌”。截止到目前,“365党员工作室”共接待群众来访3000多人次,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2000多件,解决居民纠纷300多起。

  社区老党员丁启靖说:“夏书记善于发动我们这些老党员发挥余热,大家都抢着来工作室值班。”的确如此,丁启靖退休之前曾长期担任原国棉十厂厂长,以前对社区工作并不了解,不过,他和老伴儿很快就被夏玉波发动起来到社区服务。事实上,丁启靖夫妇党组织关系刚刚转到社区,就被夏玉波“盯”上了。“每次有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我都认真地翻看他们的档案。发现有可能到社区工作的,一定争取他们为社区提供服务。”夏玉波说。

  夏玉波发起成立的我市首家社区 “百姓协会”,有近两百位群众威信高、关心社区建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分别加入百姓协会的16个分协会,为居民提供温馨服务。

  每一件事都做在前头

  海琴社区于1998年由原来的老海琴社区和周边几个家委会整合而成。原来的几个老家委会主任看到夏玉波这个没有经验的“新人”当选了社区书记,心里不太服气,有时还存在抵触情绪。夏玉波一不怨、二不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当好表率。

  李国是原洛阳路街道第十二家委会主任。如今,提起夏玉波,他频频竖起大拇指。2000年左右,家住商水路47号的闫廉义遇到了难心事: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儿得了重病,而他又已从印染厂下岗,家中经济捉襟见肘。夏玉波组织社区居民为闫廉义一家捐款,并到民政部门为闫的女儿申请了大病救助。“闫廉义住得离我特别近,以前和我一个厂,属于原来我们那个家委会‘管’的。当我还不知道他家状况的时候,夏玉波已经开始发动居民捐款了。就为这,我就佩服她。这说明人家的工作做到位了。”李国说。

  社区居民孙丽华说:真没见到夏玉波这样心善、脾气好的人。一次过小年,夏玉波在家里包好饺子给社区里一位老太太送过去。没想到,老太太张口就说:“煮饺子的水都烧开了,你怎么才给我送来?”夏玉波不急不恼,跟没听见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照顾她。孙丽华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从那以后,凡是社区里的事,她总是跑在前面。“不为别的,就为夏书记,我也得为社区多作贡献。”她说。

  除了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夏玉波在社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也让人叹服。前几年,海琴社区一位吴姓居民刑满释放,既没工作也又住处,生活一时陷入困境。就在这时,此前与其离婚的前妻又将孩子送回来,让老吴抚养。因两人就孩子的抚养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得不对簿公堂。夏玉波知道这件事后,第一时间来到老吴的暂住处了解情况。当她获悉孩子即将开学还没钱交费时,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200元钱塞进老吴的手中,让他为孩子买上必备的文具。之后,又帮老吴一家申请了低保。解决了老吴的实际困难后,夏玉波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吴不吵不闹,就领回了孩子。现在,老吴自己做一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老吴都会登门给夏玉波拜年。

  每一份情都献给了社区

  成了“名人”,但夏玉波与以往相比没什么两样:她依然像以前一样,穿梭在海琴社区五十几个楼座间。忙碌的夏玉波常常无暇顾及家庭。

  除夕夜带队巡逻成了夏玉波特殊的过节方式。十几年时间里,夏玉波很少和家人一起共度除夕。婆婆与夏玉波感情甚深。在婆婆住院期间,夏玉波只能偶尔挤出时间去看望。每次,婆婆都紧紧地拉着夏玉波的手不让她走。夏玉波的父亲身体不好,一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住在医院里。本来,照顾父亲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可是,夏玉波却苦于分身无术,无法经常到床前照料。最让夏玉波不能释怀的是,母亲去世前,夏玉波正在社区忙一个活动,本打算活动结束后好好陪陪老人,母亲却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去,夏玉波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夏玉波也喜欢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现实中,她却不得不对一双儿女下“逐客令”:“你们尽量别回来。我要加班,没时间陪你们啊。”

  然而,对于社区的事,夏玉波却比自己家的事还要上心。一个夏天的夜晚,外面风雨大作。夏玉波在家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打着伞、拿着手电筒上街巡视。走到汝阳路2号楼和4号楼的时候,夏玉波发现两座楼一片漆黑,找了找后,发现一根电线被大风刮断了。夏玉波马上给电业局抢修队打了电话。因为担心电线伤人,夏玉波又回到断电线的地方守候。在雨中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夏玉波浑身上下全淋透了,直到电路抢修好了之后才回家休息。(姜慧丽)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海慈实践同工同酬 合同工与在编工享同等薪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