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蛟龙潜航员讲海底故事:海参通体乳白像蜗牛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8-26 14:24:48

  “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网谈讲述“探险之旅”深潜器空间狭小似“蜗居” 5000米海底有多种奇异生命体

  “海底是个什么样子?”“蛟龙号一旦发生意外,潜航员如何逃生?”“将来普通市民也能坐潜水器到海底旅游吗?”……“蛟龙号”凯旋归来后,海试探索的过程极大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昨日上午10时至11时,早报特别邀请北海分局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北海分局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做客青岛新

闻网,与市民及网友“面对面”地畅聊深海世界,讲述他们的“探险之旅”。

  奇异生物像大蜗牛

  昨天上午10时3位嘉宾上线,面对“深海迷”们最为关注的海底景象,付文韬说,如果不开灯的话,海底是一片黑暗,但是让人感觉非常新奇,总觉得前方充满了未知。唐嘉陵说,5000米的海底除了沉积物上的锰结核,还有像大蜗牛一样、通体乳白色的海参等多种奇异生命体。“人对深海的认识可能还不如对火星的了解。看到的一切都让人兴奋。”唐嘉陵说,被深海世界包围的感觉特好。

  提起深潜器内的 “蜗居”生活,唐嘉陵说,内径2.1米的钛合金圆球舱内空间有限,站起来头就会碰到舱盖,如果想伸腿活动一下就得和另外两人沟通一下,临时占用他们的一点空间。为了保持舱内环境良好,虽然携带了便壶,但他们都注意饮食和作息,尽量避免上厕所。由于作业时间长,舱内温度很低,每次下潜都穿保暖服并带上毛毯。

  下潜返回突遇暴风雨

  对于下潜过程中一些突发或有趣的事情,网友们非常感兴趣。付文韬说,在第43潜次,蛟龙号完成了5184米水底作业升到水面时,天气突变降起暴雨,阵风达到8级,在返回海面近半个小时里,母船始终找不到他们。“当时雨急风大,天色越来越晚,再不尽快找到我们,我们有可能就要在海面漂流整晚,这是从未遇到的情况,非常危险。”付文韬说,幸运的是母船通过高清摄像机找到了他们,算是有惊无险度过一关。(记者 吴帅)

  网谈摘录

  载人舱内能保持正常大气环境

  配备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 能和陆地上一样自由呼吸

  网友:潜水器上除了有机械手和一些视频设备外,还有其他调查设备吗?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付文韬:还有海底地质的沉积物取样器、海水取样器、微生物取样器等。随着蛟龙号作业性能的稳定,作为一个深海水下平台,新的作业工具会越来越多。

  网友:潜航员下海后如何呼吸,一般人不需训练也能下去吗?

  唐嘉陵:我们有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整个载人舱内能保持正常大气环境,就和陆地上呼吸一样。潜水器实际应用后,将搭乘科学家下去,科学家基本不需要像我们一样训练,以后也有可能人人都有机会下去。

  网友:目前国外在深海下潜技术方面发展如何?此次我国成功深海下潜是否有国外科技人员参与?或者借鉴了国外经验?

  付文韬:深海下潜作业技术是海洋领域高技术的代表,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都拥有了大深度潜水器水下作业装备和能力。其中,美国的作业经验非常丰富,平台相对较为开放,俄罗斯的大深度潜水器最多,日本的通讯能力最强,都各有特点。我国的深潜起步较晚,肯定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成熟潜水器的一些成功经验,但是总体设计和集成都是完全自主的。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新妇儿医院下周一开诊 武定路老院区不再保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