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老红军东北抗联打六年游击战

来源:青岛晚报 2011-07-04 15:38:25

宁静的村落被烧光,可亲的邻里被屠杀,整个村子没有一丝生气……目睹邻村被日军扫荡后的情景,年幼的张景秋被惊呆了。当抗日联军经过村子时,她瞒着家里,唱着“勇敢冲锋努力杀敌军,齐心打倒日本,推翻满洲又把走狗擒”的歌曲,跟随部队离开家乡,成为一名抗日联军战士。打了6年的游击战,她风餐露宿,视死如归。在苏联待了13年,她意外遇上战友,并喜结连理。回

国后,她主动提出回到地方参加劳动,一时间成为佳话。昨日下午,92岁的张景秋向记者讲述了她跌宕起伏、颇为传奇的一生。

儿时目睹日寇暴行

1920年12月,张景秋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后刁翎村的一户长工家中,她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房无一间,地无半分,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张景秋说,因为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他们一家大小都住在地主家里。4岁那年,母亲因病撒手人寰。打那时起,张景秋成了一个没妈管的“野孩子”,受尽了地主少爷的打骂。在她童年的时候,一家人生活得异常艰辛,但靠着辛勤劳作,倒也勉强过活。

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数月后东北三省大好河山全部沦陷,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那一年,张静秋11岁。后刁翎村的邻村是前刁翎村,几番扫荡过后的情景,张景秋毕生难忘。“乡里被杀光了,家当被抢光了,就连房子也没留下。 ”张景秋告诉记者,那一刻起,年幼的她知道了什么叫亡国奴,对日本人深切痛恨扎根于她的心。

昨日下午,在记者面前讲述起这段历史,悲愤之情又涌上了张景秋的心头,她不禁颤抖起来。在众人的安抚下,情绪才渐渐平复。

16岁加入抗日联军

1936年秋天,后刁翎村来了一群兵,他们扛着枪,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抗日救国的歌曲:大家齐参加抗日联合军,你也愿来我也愿来共同打日本,勇敢冲锋杀敌军,齐心打倒日本,推翻满洲又把走狗擒……“听着他们口中唱的歌,我大步大步地跟上去了。”张景秋说,当时虽然不满16周岁,但她确定已经找到了可以实现理想的地方。她没告诉家里人,也没来得及收拾东西,一路追随部队,越走越远。后来她知道,这个部队便是抗日联军。

干完活的父亲回屋一看,女儿不见了,他慌了神。从邻里的口中得知,原来张景秋跟着抗日联军走了,父亲实在放心不下,扭头循着老乡指的方向追赶部队。正当张景秋兴致勃勃地跟着战士们站队时,有人告诉她:“你爹来了。 ”“姑娘啊,跟我回家,你四岁没了妈,我不能让你出事。 ”“爹,我不走。我要跟着部队打鬼子,鬼子没打跑,不管是生是死我就是不回家。 ”张景秋态度果决。

后来,张景秋被分到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成了一名“娘子兵”,她的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就此开始。 “起初,部队不把女子派上战场,我随妇女团为前方的战士做衣服。 ”张景秋说,后来抗日联军的后方被敌人破坏,妇女团的女战士们开始随军出征。

 顶着弹雨奋勇杀敌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一场发生于1938年的“苇子沟战斗”,就是取材于张景秋所在部队的战斗经历。现在,92岁的张景秋已经想不起那场战斗的名称。但是,说起在那场战斗中抗日联军奋勇杀敌的情景,她依旧记忆犹新。

当时,抗日联军从村民口中得知,10辆满载日本兵的大汽车开进来了,准备发起进攻。因为地形有利,抗日联军决定应战。在周围的小山里,抗日联军埋伏好,等待鬼子经过。眼看着,鬼子进入卡子里了,战士们的枪声打响了。

子弹冒着火星嗖嗖地飞,到处弥漫着硝烟。说不害怕,张景秋说那是骗人的。可是,身边的战友们个个视死如归,她当下把心定了下来。“活着干,死了算!”战士们越战越勇,鬼子的车一辆也没能开出去,损失极大。 “这场战斗过后,我们兴奋地发现,一个战士也没有牺牲,鬼子却都被我们消灭了,这是一场大胜仗。 ”

天天在山窝里转悠,晚上在山林里露宿,遇上水沟捧起水来灌两口,冬天时就着雪啃干粮……说起自己6年打游击的日子,张景秋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苦”。有一次,打了胜仗的战士们像往常一样在山里露宿了。张景秋奉命去河边凿冰取水,在村头她发现哨兵不在了,原来被特务报信后,哨兵被日军“摸哨”了。当时,日本兵和“马队”(骑兵)将他们合围,当时的情形非常危急。她吓得腿抽了筋,马上跑回团部报告。帐篷都没有来得及撤走,在团长的命令下,战士们开始突围。 “当时我们兵分两路,我跟着机枪手那一路。 ”张景秋说,整整跑了一天,战士们没有歇歇脚,没有吃一口饭。 “一清点人数,我们少了80多位战友。 ”

在苏联与战友结连理

1942年6月份,张景秋等30名战士跟随政委季青护送两名伤员去苏联海参崴治疗休养。 “在路上没想到我们遇到了两个金日成部队的伤员,就带上他们一起去苏联。 ”在苏联的日子,每隔一段时间,张景秋就向组织汇报伤员的复员情况。有一天,组织派人来接这30多位中国战士,但是阴差阳错地,张景秋和另一名女战士错过了这次机会,她们在苏联一留就是13年。后来,张景秋和战友一直在伯力农场种菜,直至回国。

也许是缘分,张景秋在苏联认识了一名老家在山东济南的小伙子,他叫王希福,也是抗日联军战士,在第三军。后来,他随着部队来到苏联。在苏联期间,张静秋和王希福结婚了,他们的大女儿、二女儿和大儿子先后在苏联降生。两个年轻人给孩子们取了好听的苏联名字,分别叫:艾拉、柳芭和维嘉(均为音译)。 1955年,张景秋被接回国的时候,中国大陆已经解放了,到处是一番新气象。

起初,政府将张景秋留在北京担任俄语翻译。但是,张景秋知道自己文化程度有限,只能听懂不会书写俄语,她主动提出回地方,参加农业生产。经过中侨委联系,安排到青岛郊区。 1957年6月,张景秋和丈夫带着孩子们在青岛李村镇华光村安下家。两位革命功臣放下钢枪、脱下军装后,背朝黄土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这样的生活,老人觉得知足又幸福。现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张景秋和小儿子住进了长沙路小区的高楼里。

采访花絮

见到小记者到来拿出珍藏的纪念章

昨日下午,见到两位小记者到来,张景秋非常高兴,她把孩子们拉到自己身边,打开了话匣子。听着九旬张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小记者丁明超和黄紫珊听得出神,他们被几个片段震撼着: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打游击的时候,张景秋身上背的枪是排长的。在一次战斗中,浴血奋战的排长为国捐躯了,当时她结婚才三天;战斗中流血牺牲再平常不过,有的战士肠子被打出,塞回肚子后咬紧牙关继续杀敌;八位妇女团的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引开敌人,弹尽粮绝后投水自尽……

在小记者面前,张景秋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抗战60周年纪念章”。她的儿子王春国说,这是母亲最宝贝的东西,平时连他们都不知道纪念章的“藏身之地”。记者了解到,张景秋老人身体不错,平日喜欢打打麻将,每天坚持出来散步。见到老人乐观幸福,子女们都说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
相关链接

上一篇:1923年首个党组织播下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