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满怀爱国热情的进步作家遭到迫害。1934年,舒群只身逃离东北后在青岛安身,他介绍好友萧军、萧红夫妇也来青岛。观象一路上,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小楼成了两人在青岛的家,他们和舒群夫妇比邻而居。在青岛居住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二萧分别创作出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力作——《八月的乡村》和《生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原名李书堂的舒群毅然在哈尔滨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也在这年秋天,舒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33年秋后,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下,哈尔滨进步作家和革命人士遭到迫害和追捕。为了避开迫害,1934年初,舒群只身逃离东北,奔向青岛。 在青岛,舒群由同学介绍结识了倪鲁平及其一家。倪鲁平是国民党青岛市政府社会局的科员,思想进步,追求光明。舒、倪二人志同道合,成为知交。倪鲁平的妹妹倪菁华嫁给了舒群。舒群夫妇二人居住在观象山麓的观象一路1号楼下的一间房子里。舒群与倪鲁平都在寻找党组织。此时,舒群在哈尔滨商船学校的同学高嵩正在青岛从事秘密恢复党组织工作,并于1934年6月建立了中共青岛市委筹备委员会,任常委。 萧军萧红搬来青岛 1934年,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哈尔滨,白色恐怖日趋严峻,爱国人士时遭逮捕。萧军和萧红时常以笔作枪,向侵占的日本人进行有力的控诉和反抗,处境非常危险。严峻形势的下,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此时,好友舒群给他们写信,建议他们也来青岛。 1934年6月15日,23岁的萧红和27岁的萧军乘火车奔赴大连,又搭日轮“大连丸”号抵达青岛。码头上,舒群和妻子倪菁华正在迎接他们的到来。刚到青岛,萧军和萧红先住在舒群岳父的公馆里,然后搬到观象一路1号,即观象山上一座用石头砌成的面海二层小楼,和舒群夫妇比邻而居。 刚来到青岛,萧军立即被青岛这“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及对青岛的热爱,比如“有碧油油的海水,翠叠叠的群山和树林”,再如“打开窗子,就可以两面看海,扑面而来的海风,微带一丝海腥味,新鲜凉爽,沁人心脾。可是,不久他就惊醒了,发现这里也有国民党反动派和山东军阀的白色恐怖统治,生活在岛城中的人们也是充满着苦难的。 地下党建荒岛书店 1933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派乔天华担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和青岛左联小组的党代表,负责组建了青岛市的左翼作家联盟。 同年秋天,党又派来孙乐文(当时名叫孙朋乐)在广西路4号开办了荒岛书店作为外围组织,党的一些重要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 1934年初,中共青岛市委遭到敌人破坏,荒岛书店却未暴露。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派舒群的同学高嵩来青岛担任市委书记,重建市委组织,继续开展斗争。荒岛书店实际上既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又是党领导下青岛左联的活动地点之一。在这期间,萧军一边编刊物,一边写些散文和诗歌,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在编辑副刊期间,萧军结识了一些进步的青年文艺爱好者,其中包括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电影艺术家的黄宗江和后来担任新华社副社长的李普。黄宗江、李普当时都是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的学生。 在青写出两部长篇 1934年10月22日,萧军写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是抗战文学的奠基性作品,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画卷。1934年9月9日,萧红的《生死场》完稿,成为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力作之一。 1934年9月,中共青岛市委重新建立,高嵩任市委书记,王金玉任组织委员,倪鲁平任宣传委员。谁知,组织委员王金玉是混入党内的国民党密探,他的真实身份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兼青岛市公安局侦缉队便衣侦探,在9月27日中秋节这天,王金玉带领侦缉队员逮捕高嵩,倪鲁平、舒群、倪菁华等人也被捕。那天,舒群夫妇邀请萧军夫妇一起到其岳父家里过节,二萧因事未去,幸免被捕。孙乐文迅速找到萧军,要他们立即离开青岛。11月1日,二萧乘坐日轮“共同丸”号匆匆离开青岛,直奔上海。从6月15日抵青到11月1日离青,在青岛的5个月的时间,在他们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记者 王萌 笔名“红军”背后有段“鲁迅缘” 当萧军同孙乐文谈到他写成了《八月的乡村》,苦于无法出版时,在荒岛书店里,孙乐文建议他直接给鲁迅写信。孙乐文的话使萧军眼前豁然明亮。信很快寄出。 收信当夜,鲁迅认真读完《八月的乡村》,他很喜欢这部质朴刚健的作品,为此写了一篇序言:“我却见过几种讲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 ”为了便于出版,鲁迅要三郎把笔名改掉,他说,俄国有个萧三,在文学上很活跃,现在即使多一个郎字,“狗们”也即刻以为就是他的;而且笔名最好有两个,一个平时写文章用,一个放在长篇上。遵照先生的指示,三郎因为非常喜欢京剧《打渔沙家》里的萧恩,加上自己军人出身,故改笔名为“萧军”,而《八月的乡村》则署名为田军;悄吟夫唱妇随,取笔名“萧红”,两人的笔名寓含“红军”之意,是对蒋介石“言抗日者杀无赦”的蔑视与抗议。 在鲁迅帮助下,“奴隶丛书”使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先后问世,两篇小说都由鲁迅写序推荐出版。萧军、萧红两口子都将鲁迅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 |
上一篇:1926年浮山后农村党支部绣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