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第2代李铁梅系地道青岛人 将来青演红灯记(图)

来源:文娱 2011-07-01 06:50:55

  今晚,中国国家京剧院保留剧目《红灯记》将在青岛大剧院首演,作为特殊年代面世的八个红色样板戏之首,《红灯记》中高举红灯、飒爽英姿的李铁梅,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偶像。此番偶像重现,耿巧云不仅是第一代铁梅扮演者、荀派传人刘长瑜的得意弟子,是演了20年《红灯记》的“老铁梅”,而且还是一个地道的青岛人。

  记者昨日电话专访第二代 “铁梅”、国家话剧院当家花旦、青岛籍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巧云,从恩师

刘长瑜手中接过“红灯”的她坚信,尽管打上特殊的时代烙印,《红灯记》仍是一部“世世代代都能传下去”的经典。

  9岁离青当选“好苗子”

  1973年,正在青岛济宁路小学上学的耿巧云被老师带去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面试。二三十个孩子挤在一间屋子里,对着几个陌生人轮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经过一周的集训,九个孩子留了下来,耿巧云是其中之一。后来知道,那是中国戏曲学校的老师专门来青岛选拔学戏的苗子。

  9岁的耿巧云就这样坐着火车进了北京,懵懂离家成了“北漂”,因为晕车太厉害,一到戏校她就进了医务室。“那时一个宿舍住12个人,外地的很少:一个上海的,一个大连的,一个我,每逢节假日其余的孩子都回家,只有我们三个人抱头痛哭,老师敲门都不肯开。”

  三年后,耿巧云才第一次见到恩师刘长瑜,她与几十个同学一起候选花旦的行当,当着老师的面,学习表演《卖水》。起初还是一屋子的孩子,最终被老师留下来的,却是当时不满12岁的耿巧云。

  27岁初演“铁梅”

  1981年,耿巧云戏校毕业,正逢青岛京剧院来挑演员,家在青岛,回去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8年前还哭着想家的耿巧云此时却坚决地拿定主意留在了北京。刘长瑜也舍不得这棵好苗子,提出要将她留在身边。耿巧云从不避讳老师对自己的 “偏爱”:“她拿我当女儿一样对待,家里有好吃的一定会留给我,外出回来不忘给我买新衣服。台上教演戏,台下还教做人和待人接物,我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没走一点弯路。”每到母亲节时,耿巧云都会给老师发短信,称呼她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恩师“长瑜妈妈”。

  许多传统戏的演出,刘长瑜都会带耿巧云一同出演,让她演“二路”。1991年徽班晋京 200年的纪念演出,刘长瑜也将爱徒带上,只出演其中一折,还是像《痛说革命家史》这样重要出彩的段落。“老师对我说,在我能上台时,我要带上你,让你直接感受台上的表演,这样学得才更直观见效。”耿巧云得以有机会与高玉倩等老前辈同台。她告诉记者,至今登台演铁梅时,都会记得第一代“李奶奶”高玉倩对她说,“别紧张,你只要盯住我的眼睛。”那完全入戏而富有激情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令耿巧云顿时有了力量和信心。

  戏服还用20年前的料子

  说起新旧版本《红灯记》的不同,耿巧云说,除了伴奏这次没用交响乐,而是用的电子合成音乐,其余从内容到服装再到舞美,都是与1964年版同出一辙的原汁原味的版本。

  她特别透露这次“铁梅”穿的花布袄,用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自己初演时做服装剩下的料子。“那种红色绒布面料上面还带着一朵朵小梅花的布料,现在肯定是买不到的。”一部《红灯记》,铁梅要换四次服装,而这四套衣服中,有的还是耿巧云1991年那时穿过的那套。20年前的衣服还能穿上吗?今年已经47岁的耿巧云认真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作为演员,她一直十分注意身形的保持,所以绝对没问题。

  她还透露那条李玉和替铁梅围上的红围脖,仔细看也已经是千疮百孔,起码有超过20年的“围龄”啦。(李魏)

-

相关阅读

上一篇:隧道公交开通市民争尝鲜 29座车挤进百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