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立刻石诵秦德明德意 寻访胶南琅琊镇古代城墙

来源:文娱-- 2011-06-14 10:51:12 字号:TT

    寻访地:胶南琅琊镇古城墙遗迹

    精彩点评——

    青岛历史学者巩升起

    琅琊刻石上的“立刻石,诵秦德,明德意”清楚地表明,秦始皇对于当时位处国家东大门的琅琊古港的看重。否则就不必在此筑高台,诵秦德,外加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三次东巡登台,并送“亲信”出海求神助了。而在平度市博物馆里,出自六曲山的国宝级文物——铜鎏金凤鸟,古朴大气的造型彰显出大汉年间这里曾经拥有的繁荣与鼎盛。

    对于绝大多数青岛人而言,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纪年始于120年前,它遗存至今的鲜明的近代史烙印似乎遮蔽了人们向更远的历史纵深探求的好奇心。而在青岛大学历史学教授郭泮溪态度谨慎的言辞间,即便秦始皇这位君王霸主,也曾将此地视作其彰显威名、展示国力的重镇,并且“三番”驾临。秦朝时期的青岛已拥有了灿烂的文化和耀目的历史瞬间。

    如今要找到秦始皇在青岛留下的蛛丝马迹,恐怕也只有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琅琊刻石和据说尚存的胶南琅琊镇古城墙遗迹了。至于秦始皇送徐福东渡的故事,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它是历史的真实,毋宁说它更倾向属于基于主观思想认识的文化史范畴。但在郭泮溪看来,徐福东渡的地点就应该是青岛胶南的琅琊台。这缘于历史上青岛琅琊地区在这位开天辟地的始皇帝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琅琊刻石上的“立刻石,诵秦德,明德意”清楚地表明,秦始皇对于当时位处国家东大门的琅琊古港的看重。否则就不必在此筑高台,诵秦德,外加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三次东巡登台,并送“亲信”出海求神助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秦始皇专门向琅琊郡迁徙民众的记载:“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复十二年。”郭教授告诉记者,按一户四口人计算,当初迁居这里的总人数也有十几万人,这在当时已算是很大的规模了。

    喜欢筑高台、明德意的不仅仅是秦始皇,到了汉武帝时代,长生之思和海外之想同样令这位与秦皇齐名的赫赫明君对一千多年前的青岛地域念念不忘,汉武帝为高台选址比琅琊台更居东的海边——女姑山顶,地处当时琅琊郡的不其县,而不其的中心位置则在今天的城阳一带。不过汉武帝建的不只是高台,而是一座颇具政治和历史文化象征意味的建筑——明堂。

    青岛的另一位历史学者巩升起曾经专门就明堂立说,提及近代历史地理学权威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西汉历史地图部分,就在女姑山所在位置十分明显地标注了“明堂”二字,他称不其为汉武帝的“秘境”。这一中国古代最神秘、最神圣、最具代表性的皇家礼制建筑,今日虽已荡然无存,却是史有记载的汉武时期所建的三处明堂之一,另两处则在长安和泰山。武帝本人则五次登临此处,足见彼时青岛作为一处精神地标的重要地位。

    墓葬或许是寻找汉代留存于青岛的历史遗迹的最佳指南。郭泮溪提及《汉书》及《后汉书》中所载的胶州湾畔的四大儒家,其中不其望族伏氏伏湛以及今即墨皋虞王吉祖孙三代的墓,据说至今尚存,而汉时也隶属于琅琊郡的即墨古城,今天平度的六曲山,至今仍存留着绵延15公里的庞大的大汉皇族墓葬群,据青岛考古研究所的初步考证,这一山东省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墓葬数目应在千座以上,且彼此相连相通,至今未作挖掘。

    而在平度市博物馆里,却能见到之前从盗墓者手中夺回的出自六曲山的国宝级文物——一只铜鎏金凤鸟,伸展双翅,作飞翔状,古朴大气的造型彰显出大汉年间这里曾经拥有的繁荣与鼎盛。在郭教授看来,没去过六曲山的青岛人会和没去过长城的人一样留有遗憾。(李魏 孙为武)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