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创建文明城> 大头条 > 正文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6-13 10:46:49

今年1月1日我市开始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记者近日重点走访了部分试点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发现试点情况不尽人意,目前了解垃圾分类标准、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商贩和居民仍在少数,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持久推广的保障与措施,这与10年前的首次垃圾分类试点流产有很大相似之处。对此,有关人士建议,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宣传与鼓励措施,完善相关法制保障和链条管理。

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进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

关键之年,我市于今年1月1日开始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而在不久前打响的全市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中,垃圾分类又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就试点的进展情况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只有三成居民说出了垃圾分类标准—— 普及知识尚需加强

根据垃圾分类试点有关部署,市内四区将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各区分别选择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所学校、1个农贸市场和1个封闭式居民小区,组织试点。按照“大类粗分、干湿分离”的原则,垃圾分类试点设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三类。试点区域的单位和居民进行分类投放,环卫部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那么,试点五个月来进展如何?记者重点走访了部分试点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

在市北区河马石农贸市场,记者发现,市场内部环境整洁,整个市场的垃圾都被投放在市场外部临近马路的分类垃圾箱内。垃圾箱附近设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横幅、展板。据市场内摊主介绍,在垃圾分类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曾有相关工作人员向市场内各摊位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指导。

然而,据记者现场观察,市场内的垃圾丢进市场外的分类垃圾箱时,很少有人在丢之前对垃圾进行分类。大量的菜叶、果皮、卫生纸、竹签等被装入同一个袋子里直接丢入分类垃圾箱。“只要把垃圾放到分类垃圾箱就行了,到时候会有人分类。”一位丢垃圾的摊主如此回答记者质疑。

下午一点左右,负责清理垃圾的专门工作人员出现了。他只是对垃圾箱中的垃圾进行了简单整理,把装不下的垃圾分摊进不同分类的垃圾箱中,并没有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据当地居民介绍,垃圾回收车在每天傍晚来一次。试点处的垃圾和附近小区的生活垃圾一起采用混合回收方式收走。

随后,记者又来到市南区天福苑小区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胥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分拣垃圾。“很多住户嫌分类麻烦就直接把自家的分类垃圾桶放到这边,我就帮他们简单分一下。”

试点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每个试点都选配了专职或兼职的分类指导员,然而记者调查中却发现,很多指导员像胥师傅一样,成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保姆”,反映出居民的分类意识仍然薄弱。其中很多人嫌麻烦,觉得分不分都无所谓。

天福苑小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今年试点垃圾分类以后,物业给住户集中讲过,家里发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放其他垃圾。这段时间她家一直坚持分类,扔垃圾时也按照标准放进相应的垃圾桶。“这是个好事,政府投入那么大,改善我们的环境,大家应该支持配合。”这位居民说,目前也有些邻居可能因为忙,或者不清楚标准,所以垃圾分得不彻底,其实养成习惯了也不费多少事。

为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各试点也进行了一定的政策宣传,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只有不到三成的居民能说出垃圾分类的标准,不少居民甚至认为垃圾分类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以前是有人进门宣传垃圾分类来着,可是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很少有人提过这事了。”天福苑小区的王女士说。

在另一个试点——逍遥二路生活家农贸市场,记者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分类垃圾箱。虽说是试点,市场却只有“垃圾分类,清洁市南”这几个字,在分类垃圾箱旁边没有任何分类宣传标志。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很多居民反映说,有的垃圾回收车在收垃圾时,把不同种类的垃圾一车拉走,“分好的垃圾一车拉走,那我们不是白分了吗?”一位居民如此表示。

早在2000年就进行过试点—— 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据了解,我市今年初进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并非首次尝试,早在2000年底湛山小区就作为我市首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后来又增加了祥泰小区等5个“更便于管理”的封闭小区,可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今年的这次试点,可以明显看出政府的决心:出台《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技术导则》,为试点家庭配备垃圾桶以及更新垃圾运输车辆、新建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等。但近五个月来的试点现状却并不理想。垃圾分类推广到底难在哪里?

记者日前来到最早的试点——湛山小区,采访了几位老居民。对于10年前的那次垃圾分类试点,很少有人记得。在此生活了四十多年的郑先生说,当时的垃圾分类主要就是把一个垃圾桶换成了两个,但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垃圾桶而已。家住秀湛二路的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报纸上宣传过垃圾分类的知识,社区也说过这事,但是最后分类就成口号了。

刘先生认为,垃圾分类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一是小区不是封闭的,周围饭馆多,人口流动大,生活垃圾“产量很高”,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由于多数居民没有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分与不分都一个样,没人管,渐渐地大家也都不当回事了。”

如果说10年前的垃圾分类试点是因为考虑不周而流产,那么今年的新一轮试点是否又遇到了新问题呢?

家住浮新小区的王先生认为,垃圾分类试点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人来监督执行这件事。“我们也觉得垃圾分类是件好事,刚开始的时候还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不管你分得好坏也没有人管你,慢慢地就很少分类了。”

在分类指导员胥师傅看来,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不重视、敷衍了事是导致目前试点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就是图省事,怕麻烦,其实每天多抽出一会功夫就能做好。”

“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持续的宣传必不可少。”天福苑小区一位居民认为,没有持久、深入的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很难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是建设绿色青岛、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坚持进行垃圾分类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社科院研究员郭先登指出,我市垃圾分类试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因为市民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意义,对垃圾分类没有养成习惯;二是没有强力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持。“现在我们的配套设施上去了,居民意识却没有跟上,就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机制。”

曾在日本居住过的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新艳老师则认为,青岛垃圾分类难以推广,很大原因是没有配套制度和奖惩措施。“在日本丢垃圾是要花钱的,他们有细致的分类准则和回收制度。要丢垃圾就要花钱买专门的分类垃圾袋,所以为了省钱大家都尽可能的少制造垃圾,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市容环境大整治带来推进机遇—— 有些“瓶颈”需要突破

在青岛市目前开展的大干200天市容环境整治行动中,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制定了明确任务:实施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做到日产日清,无积存。在市区年底前完成试点,2012年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完善餐厨垃圾回收体系。2013年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目标已明确,对于垃圾分类试点中出现的难题如何突破?

“要把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到底,试点的示范作用举足轻重。”郭先登表示,应集中精力抓好典型示范,下大力把16个试点抓到底、抓成功,然后再开始逐步推广。

郭先登认为,要将垃圾分类彻底进行到底,还需要完善的法制保障。制定规范科学的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进行。出台相关配套的行政法规,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对全民进行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如果说垃圾分类在日本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社会各方面都进行参与,那么青岛目前的垃圾分类试点还只是局限在居民分类这一个环节上,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深入下去。”王新艳认为,要做好垃圾分类,我们还要在政策措施方面下功夫,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市民分类既要有内在自发愿望,又要有外界的支持和督促,这样垃圾分类才可能成功。”

对于链条管理,郭先登则认为,不仅要继续完善与垃圾分类相关的配套硬件设施,同时也要努力提高社会化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垃圾的产生,为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一位小区物业管理负责人说,要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还应该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评估标准和监督体制,通过奖惩手段严格督促居民分类。另外,建议开展丰富的、持久的垃圾分类宣传,向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评选优秀分类小区等,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王新艳还建议,今后我们应采取多种辅助措施提高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比如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住户等,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普及垃圾分类教育,从小培养分类习惯。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浮山将打造成国内一流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