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青岛港> 媒体评论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常德传:为务工人员打造成才平台

来源: 2011-03-29 10:51:37

    中国企业报记者 徐丽艳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常德传还没有进采访房间,记者就听见他爽朗的笑声。这个有着中国港口管理界“教父”称号的青岛港掌门人,管理着24000多名员工,其中有8000多名务工人员,其中新生代务工人员占40%以上。

    “今年全国都在闹‘用工荒’,但我们还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常德传表示,青岛港刚刚结束了一批装卸工人的招聘,招收80个员工却有五六百人前来报名

,目前,集团通过经验、技能方面的甄选,正选取合适的岗位员工。

    对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常德传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知识改变命运,务工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务工人员对知识的渴求更强烈,因此,务工人员管理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平台和透明的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报》:20多年来,青岛港港口务工人员已由过去的单一装卸工发展成机械司机、理货员、船舶水手等20多个工种,也由原来的100多务工人员发展到现在8000多名,对于这一群体的管理,您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常主席、总裁:首先是透明化管理、系统性培训以及晋升通道需要贯彻始终。

    每个员工的计件分、考核项目得分每天都会公示,每个员工在完成一天作业后都可以看到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这种透明的管理制度对于每个员工都是一种激励,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有“学、赶、超”的劲头。

    其次是系统性的培训,每个员工每年最少会有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比如说开展务工人员“211”(每月2小时学政治、1小时学安全、1小时学业务)岗位带薪学习等日常培训,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设立队内“互联网”,创造集成式、网络化的培训环境,这些系统性的学习能培养他们规范的流程作业和激发创造精神。

    第三则是通过各个技术竞赛,让每位员工都有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获得发展的空间。拿装卸工的发展来说,2010年,集团就出台了装卸工人评职称的长效机制,分别是装卸工艺员、助理装卸工艺师、装卸工艺师等不同的职位,使务工人员也能像知识分子一样评职称。每个员工考核通过了,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位,同时每个职位有300元到500元的职位补贴。

    近年来,就有350多项员工品牌是以务工人员的名字命名的,在国家省、市、部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中有20多名务工人员取得名次。以往“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管理上就是要“人要出名猪要壮”,让员工能够名利双收。

    《中国企业报》:在管理上,青岛港的务工人员和普通工人有什么区别吗?在管理中碰到过什么困难?

    常主席、总裁:“一个单子拿工资,一个食堂吃饭”,这种制度在青岛港里已经实施了多年。

    在23年内,青岛港一共提了32次工资。2010年,全体员工工资收入同比增加15%,有一些务工人员的收入甚至提高了25%。2010年还针对冬、夏两季天气的异常情况,为装卸一线务工人员发放了2个月的严寒补贴,为全体务工人员发放4个月的夏季高温补贴。

    目前青岛港已有1/10的务工人员在本市购买了住房,1/5的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学堂,117人开上了私家车,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活。

    青岛港是一个国企,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我们坚持“不让一个员工下岗”,为此,我们也花重金创造岗位。

    要说务工人员管理困难,很多时候表现在认识上。比如集团提供了很多的培训机会,包括每年组织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参加集团、公司的技术大比武和基层队的技能竞赛,但有部分员工认为程序太复杂,不愿意接受培训。学习是青岛港的常规工作,即使有人不愿意做,集团也会逼着他们去学习。通过学习,过去只会搬搬抬抬的多名务工人员现在已经成为具备高技能的“金蓝领”。

    《中国企业报》:据了解,去年以来,青岛港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了2000多万元的培训费,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大笔资金的投入、产出的?

    常主席、总裁:对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企业会不遗余力去做这项工作,培训资金投入的考量,不仅要考虑成本,更应该考虑产出。

    现在员工成本增加了10%,而集团收入增加了20%,说明资金的投入可以保证有更大的产出。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是符合投入产出最大效用的。经过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被大大激发起来,对工作上的产出,是无法用具体收入表现出来的。将来,集团会继续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

    青岛港的“十二五”基本战略目标是再造一个3亿吨的青岛港,2015年港口实现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准箱,建成集装卸、物流、产业三位一体、综合实力强大、功能配套、优势明显、具有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由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公司要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依靠全港员工包括务工人员的更大努力。

    《中国企业报》:我们知道,青岛港在务工人员队伍建设上,在健全机制、实现同工同酬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您认为怎样才能让务工人员对企业产生信赖感甚至依恋感?

    常主席、总裁:青岛港所做的这一切,核心目标是促进务工人员“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的转变,让他们在工作上更受重用,在社会上觉得工作更加体面。

    青岛港24000多名员工中,就有8000员工是务工人员,青岛港专门出台了面向务工人员在内的“一个激励机制”、加强“三支队伍”(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务工人员)建设与管理的“三个决定”以及实施细则。让学习工作成绩突出的务工人员晋升技术等级,目前共评聘中级工260多人、高级工760多人、技师21人。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又出台了装卸工人评职称的长效机制,在全港近2500名务工人员装卸工人中评聘了193名装卸工艺员、助理装卸工艺师、装卸工艺师,我觉得这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3月8日 中国企业报)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港农民工——在城里生活会更有信心
下一篇:青岛港合纵连横再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