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180人冒生命危险坚守核电站 被赞无名英雄(图)

来源:广州日报-- 2011-03-17 19:23:11 字号:TT

③核电站结构示意图。新华社发

    认识他们

    他们的构成:

    多数年过50 姓名暂未透露

    继福岛核电站的一号和三号机组爆炸后,二号机组又在15日晨发生爆炸。当时反应堆外的辐射量出现400毫西弗,吸入1000以上毫西弗的辐射量就足以令人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鉴于形势紧迫,东京电力公司迅速撤出了大部分员工。

    据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地震前共有800人在内工作,在发生紧急状况后,只有50人在进行紧急操作。50人是维持核电站运作的最少人数,其余750人已因避免受到辐射而撤离。

    东京电力公司留下的50人中,有20名是志愿留下的员工,有30名是指派的,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本可以拿上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是他表示是“使命感让自己作出了这个决定”。

    东京电力公司目前没有透露这50名死士的姓名,日本媒体称他们是无名英雄。

    他们的任务:

    为反应堆注水 防核燃料融化

    日本媒体披露了这些留守人员的悲壮任务。他们需要向已经暴露的核燃料注入海水。这些核燃料一部分已经融化并释放出辐射物。如果全部融化,它们将释放出数千吨的辐射烟尘,危害到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

    由于福岛核电站的电源受到海啸破坏,核电站内部已经漆黑一片。但即使面对黑暗、辐射、海啸和地震的恐惧,他们仍需在核电厂内继续工作,不断为反应堆注入海水冷却。

    在黑暗中,他们头戴呼吸器或者身背氧气筒,拿着手电筒穿过迷宫一般的设备,耳畔不断响起氢气与空气接触后爆炸的声音。虽然他们都穿着白色的连体衣,戴着紧身头罩,但这些仅能提供微不足道的辐射防护。

    他们的未来:

    未来两周之内 七成人或会死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介绍,每一名留守的工作人员都要受到100~250毫西弗的辐射,大约是美国核电站规定工作人员所受到最大辐射的5倍。据东京电力公司介绍,在核电站内一些可能有严重辐射的区域,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只工作几分钟,随后交给下一位工作人员继续,如此轮流,避免接触到太多的辐射。

    东京电力公司并没有透露他们工作的电站内部有多少辐射量。核专家表示,内部辐射量要比外部的高。美国的核防护专家指出,留守工作人员中的70%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编者按:据多方查证,目前尚未找到有关美国核防护专家关于两周内死亡的消息源。

    历史知多D

    切尔诺贝利大抢险

    28人死于过量辐射

    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巨量的放射物质散发到空气当中,许多志愿者进入核电站,对反应堆进行封闭处理。3个月之后,他们当中的28人死于过量辐射,19人死于皮肤感染,106人患上了辐射病,多年后死于白血病或者其他血液癌症。

    后来,切尔诺贝利在市中心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抢险人员建立起纪念碑,碑文上写着:“献给拯救世界的人”。

    鲜明对比

    自卫队担心遭辐射

    空中注水再次取消

    本报讯在50位死士一度撤离后,东京电力公司一度考虑出动直升机在核电站上方撒放硼酸,日本自卫队却连续两天拒绝了政府命令。驻扎在仙台市霞目基地的陆上自卫队直升机部队,16日再次决定中止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三号反应堆的空中洒水作业。防卫省说,中止的原因是因为核电站上空的核辐射浓度太高,可能会危及参加洒水行动的自卫队员的健康。

    日本政府救灾总部从15日开始,就要求自卫队出动直升机对核电站实施洒水行动,以降低不断爆发的第三号反应堆的温度,增加其冷却水量,以防止核反应堆爆炸。但自卫队一直持消极态度。16日下午,一度准备实施洒水。但是实施之前,派出的侦察机测出的核辐射浓度依然很高,于是决定再次取消洒水计划。(李明波)

    “可怕的水,快逃!”

    本报讯昨天,日本《读卖新闻》刊登了一名福岛第一核电站男性工作人员的口述实录。3月11日,他正在1号机组所在的建筑物内部工作。

    当时,建筑物内部的电灯全部熄灭。尽管听到了“待在原地不要乱动”的指示,但我们看到顶部的金属管道相继发生了剧烈的晃动,水流不断涌出。“这可能是非常可怕的水,赶快逃吧!”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随即跑下楼梯,冲向位于一层的出口。

    在一层,等待检测辐射的工作人员在狭长的走廊上排起了长队。随后,余震不断,大家纷纷怒吼:“快点!快点!”

    我虽然没有遭受辐射,但一想到自己差点就关在那里面,至今仍惊魂未定。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