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十一五”期间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来源:青岛新闻网数字报 2010-11-22 11:40:42

显而易见的是,在全球版图和国际化大舞台中,青岛正在被浓墨重彩地标注着。

  提起这五年对青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评价,副市长吴经建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作为,开拓进取,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空间和载体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正日益向纵深发展。

  跻身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方阵”

  2010年11月1日,随着海关代码4258的正式启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一期)全面运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港一体。从2008年9月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到2009年9月1日一期正式封关,再到2010年11月1日全面运营,青岛保税港区一年迈出一大步,创下了让人惊叹的“青岛速度”。全程见证了这一过程的青岛保税区管委副主任李华贵感慨地说,有了保税港区的政策支持,青岛口岸在国内可形成与天津、大连合作竞争的优势,在国际上具备了与韩国釜山、日本神户等港口城市相抗衡的实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现代物流发展的超级引擎。他的感慨不无道理。作为当前国内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域,前湾保税港区拥有国家赋予的国际中转、仓储物流、保税加工等诸多功能,是当前对外开放的政策制高点,是“特区中的特区”。将前湾保税港区一期全面运营置于青岛对外开放的大语境下观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青岛史册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青岛,已跻身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方阵”。

  事实上,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只是青岛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依托对外开放这个坚实的支点,青岛这座年轻的海滨城市注入了更多国际视野和世界标准,并随之积蓄成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的“源头活水”。

  仅以会展经济为例。目前,每年在青岛举办的100余个展会中,国际性的展览或会议超过三分之一,国际观众超过40%,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成为吸引海内外客商来青观光旅游或从事商务活动的强力“磁石”,“中国品牌会展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桂冠频频花落青岛。

  历经金融危机洗礼,开放型经济活力迸发

  在市商务局局长孙恒勤看来,“十一五”期间,青岛与其他城市一样,虽然深受国际金融危机之累,但青岛开放型经济依然活力迸发,呈现出发展速度最快、质量全面优化、领域逐步拓宽、合作不断深化等鲜明特点。

  他的这一论断,可以从开放型经济的几个主要指标上得到印证:

  ——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十一五”期间,青岛与2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2288亿美元,是“十五”总额的2.3倍,年均增长11.5%;其中,出口1388亿美元、进口900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总额的2.4倍和2.2倍,年均分别增长12.7%和9.8%。年度进出口2005年为304亿美元,2007年、2008年分别跨越400亿、500亿美元大关,在经历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2010年进出口规模将超过2008年水平。其中,“十一五”期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553.8亿美元和152.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总额的3.5倍和2.9倍。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450个,吸收合同外资15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3亿美元。其中,引进2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33个项目,总投资13.7亿美元。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比重整体比 “十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对外投资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共完成对外投资9.2亿美元,比“十五”增长4倍,年均增长93.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2.0亿美元,比“十五”增长4.3倍,年均增长29.11%,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9万人,比“十五”增加0.3万人,年均增加600人。对外投资合作多元化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起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市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出台了《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及扶持办法,大力建设服务外包园区载体,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业务额连年实现倍增,2010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将突破2亿美元。目前,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52家,投入使用的专业服务业园区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微软、IBM、台湾东元集团、日本NEC、韩国NHN等世界知名企业与我市实现了服务外包领域的合作。

  对接国际标准,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一座开放的城市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

  作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一座城市,目前来青定居的外籍人士已达2.7万人。营造一个对接国际标准的开放型城市环境尤为重要。在过去五年里,我市不遗余力地探求,相继将“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诸多荣誉揽入怀中。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创新优势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市新阶段的对外开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在招商引资、总部经济、引进研发中心、服务外包、国际化人才引进等方面强化了政策资金扶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推进对外开放的文件,为营造开放的城市环境奠定了基础。

  过去五年,随着青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的明显提速,亲商、安商、富商体系完备、氛围浓厚,各项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实现质的飞跃,吸引投资者的能力明显增强。今年8月18日,山东省唯一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综合性国际学校——青岛第一国际学校新校区正式启用,将采取国际教育模式,聘请通过国际认证的外籍教师执教,打造一流的国际学校,有效解决近5000名在青外籍人士子女入学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国际化水平。

  “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了岛城市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涵养。 ”孙恒勤认为,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间友好交流与合作,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熟悉了国际惯例,人们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都融入了国际社会,这是对外开放给青岛带来的一笔尤为宝贵的财富。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攀升

  受益于持续深入的对外开放,青岛的城市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

  过去几年里,借助承办北京2008奥帆赛的契机,我市建立了招商引资、旅游促销、奥运推介、城市宣传“四位一体”的新机制,广泛开展了“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系列环球推介,全方位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洽谈和文化社会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岛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青岛已与世界6大洲32个国家或地区的5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友好城市19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37对),年均150个外国重要团组访问青岛。借助友城、驻外使领馆等对外交往桥梁,青岛与国际各城市间的合作已由政府与政府之间单一合作拓展到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等多方合作,合作领域辐射经贸、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旅游等多领域,多项双边或多边合作成果相继达成。

  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前来青岛旅游观光的海外游客人数正日渐攀升。据市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10年当年,我市预计实现入境旅游人数1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43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40亿人民币,比“十五”末将分别增长60.8%、44.6%、76.8%、142.6%。市旅游局副局长江秀凯说,最近五年,围绕着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帆船之都、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等目标,先后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一百多场“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城市品牌推介和友好交流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与德、英、澳、日、韩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旅游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青岛旅游的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十一五”青岛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