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人类生态耗竭超五成 2030年需要两个地球资源

1
青岛新闻网 2010-11-18 08:41:30 工人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

    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

    生态足迹,是指为满足人类的资源消费和吸纳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数量。简单理解,“生态足迹”可以直观地显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消耗了多少地球

资源”。

    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换句话说,人类需要1.5个地球来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资源的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表示,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相当于两个地球来满足每年的需求”。她认为,从现在的趋势看,这一进程有可能加速到来。

    两份新近“出炉”的报告,正在国内环保界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一份关于“地球健康”的调查。

    调查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有专家据此解读,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

    另一份报告,是同样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

    生态足迹,是指为满足人类的资源消费和吸纳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数量。简单理解,“生态足迹”可以直观地显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消耗了多少地球资源”。

    报告指出,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地球生命力指数不断下降

    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社会就已经超过了每年的“生态足迹”和地球每年生态承载力的均衡点,人类的资源消耗速度开始超过地球的可再生能力,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也开始超过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超载”。

    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全球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该报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数为指标衡量了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

    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在情况最严重的热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降低了60%。

    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换句话说,人类需要1.5个地球来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资源的需求。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全球第74

    这份《地球生命力报告》同时显示,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全球第74位,表明中国人均对生态系统的消耗量低于世界平均值。

    报告中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丹麦、比利时、美国、爱沙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科威特和爱尔兰。

    《报告》还显示,高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最多,是低收入国家的五倍,这表明富裕国家不可持续的消费大部分建立在对贫穷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上,通常从自然资源丰富的热带国家获取。“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按美国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需要多于4.5个地球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和消纳二氧化碳的排放。”

    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表示,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相当于两个地球来满足每年的需求”。她认为,从现在的趋势看,这一进程有可能加速到来。

    三因素最影响中国“生态足迹”

    尽管从全世界范围比较,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并不靠前。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提供的一个数字却不容国人忽视:我国“生态足迹”总量目前仅低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报告分析表明,2005年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增长速率较之前5年总体有所放缓,生物承载力持续增加;同时,中国人均消费“水足迹”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对水资源的消费总体上相对节约和高效。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生态资源稀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

    报告还指出,碳排放、城镇化和个人富裕程度成为影响中国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

    2008年,与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消费、服务供给等能源需求相关的“碳足迹”,在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总体生态足迹中超过50%。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3个直辖市以及工业大省山东,“碳足迹”的比重超过了65%。

    报告显示,在人均GDP超过人民币3万元(约4500美元)的省份,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GDP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以中国为例,高收入人群绝大多数分布在城镇,城镇地区的“生态足迹”是其周边农村地区的1.4~2.5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人均“生态足迹”与城市化水平直接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差异非常明显,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明显要多,前者是后者的1.4~2.5倍,并具有快速拉大的特征。原因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和能源利用结构差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北京最高,云南最低。从1985年至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重庆的人均“生态足迹”增幅最大。

    环境问题日益制约经济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祝光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在他看来:“未来20年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深知这一点,并以加速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这一点,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中得到了有力的例证。

    报告指出,有积极的迹象显示中国正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2000年至2005年期间相比,2005年至2008年期间多数中国省份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在北京,这个趋势归功于更稳定的城市化速度、节能措施,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经济转型。

    报告分析,目前,个人消费模式的转变已经超越人口因素,对中国“生态足迹”的增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日益成为中国“碳足迹”增长的推动力。报告称,“根据对中国家庭消费生态足迹的分析表明,‘碳足迹’增长主要来自于对住房、交通、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

    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利普表示:“在中国,要想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增加对‘生态足迹’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份报告告诉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保护生态系统,因为它是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也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记者 赵晓展)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郑州自来水管网7年爆10次 几十万人停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