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企业频道> 金融理财> 商业要闻 > 正文

双倍资产注入 双汇重组零公里

1
青岛新闻网 2010-11-01 14:22:09 中国经营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编者按/没有完美的企业制度设计,国有独资如是,MBO亦然。所以,当我们用苛求的态度乃至一纸禁令去冷冰冰地击碎企业家的产权梦时,企业家们也会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去另求答案。双汇的重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过去讳莫如深的MBO阳光化,但是在创业板已经成为创富板的今年,当我们再去回望7年前万隆们在MBO门前的焦灼与徘徊,才会真切理解到制度的与时俱进对于企业家们是多么重要。

    双汇重组零公里

    整整7个月,围绕双汇重组艰苦而漫长的一系列沟通谈判,眼看就接近尾声。

    “方案正在沟通中,一切以公告为准。”双汇发展董秘祁勇耀用这句话回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由于重组方案涉及的程序复杂且重组涉及资产范围较大,重组方案涉及的相关问题仍需要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持续沟通。”2010年10月11日,双汇发展()仍未能按照计划推出重组方案,复牌日期再一次推后一个月,同样的理由,双汇发展已经用了五次。

    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双汇的重组已经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商务部门的认可。据了解,集团注入的资产规模是双汇发展现在规模的两倍,资产质量则跟上市公司现有资产不相上下。

    方案的最终确定还要取决于监管机构的核准。双汇表示,本次重组方案必须是一个兼顾和尊重各方利益的方案,方案一经推出将彻底解决双汇目前存在的同业竞争、大幅度降低关联交易等问题。而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双汇在制定方案时,无法直接与流通股东沟通,方案的复杂性与沟通的艰难成为双汇重组一再推迟的重要原因。

    双汇MBO七年成正果

    在双汇,“MBO”是个被禁忌的词汇。然而,在5次推迟重组方案之后,最新的信息表明,双汇集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已经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认可,重组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和他的团队长达7年的MBO(管理层收购)同样进入最后关头。

    “双汇在MBO一事上相当低调,主要是把握不好国家政策方向,我们认为监管层对公司高管公开谴责与罚款就差不多了,翻老账有可能拖垮一家优秀企业。” 招商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卫华认为,双汇发展以一再延迟信息披露的方式对MBO一事进行遮掩,现在应该考虑做好资产注入,维护市场形象。

    双汇管理层探索企业中国式重组之路仍未结束。

    观察

    MBO要肯定企业家价值

    MBO是指由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负债融资及股权交换等其他一些经济手段,获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MBO作为灵丹妙药之一从而在中国大面积地推广。但MBO在中国推行一段时间以后,就被认为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罪魁祸首,直接影响到MBO的推行。其实对于MBO要辩证地看,它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罪魁祸首。

    延伸阅读

    谁的双汇?

    双汇集团与机构投资者就注入资产的价格展开了博弈,解决横亘已久的关联交易是此次双汇资产重组的目的所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关联交易大量存在,使得机构投资者认为未能分享到足够多的行业利润?万隆和他的管理层又为何从未主动提及资产注入?

    究其根源,这场难产的中国式重组自从2006年双汇集团被知名投行高盛及鼎晖公司收购时起,就注定了这个结局。

声明:青岛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400 680 7055 邮箱:qyqingd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