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全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
青岛新闻网 2010-08-12 09:33:2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较为普遍,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

不足;文化市场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由此所导致的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下及思想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闭塞、落后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观念保障,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重要支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优化,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级党政组织必须将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改革创新,激发文化产业活力。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新陈旧的理念和手段,积极创新工作,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培训辅导,奖励扶持民办文化。积极探索提高经营性文化产业活力的新途径,进行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传统的管理局限,将文化事业与市场经济相衔接,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对地方剧团进行改革,对条件适合的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变行政包办为市场主导,鼓励文、企合作,剧团与企业联姻,开展各种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地方戏曲演出活动,也可以实行政府购买节目,,或按演出场次和质量进行补贴,实现“以钱养事、以事养人”,搞活普遍萎缩的地方剧团。积极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体或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健康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夯实基础,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必须借助文化设施这个载体,因此,要发展和繁荣新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有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应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健全图书馆、文化站及体育、卫生和农技推广等设施,不断扩大广播和有线电视覆盖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资源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影视播放、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如学校的“校校通”网络设施、村部的远程教育网络,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提高利用率。要在完备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逐步下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村级文化设施和场所。可以利用教育布局调整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建设村文化室、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培育有特色的村级文化,从而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改善农民贫乏单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便捷长效的原则,为农民群众提供寓教于乐、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以乡镇党校、文化站、广播站等卖场所为文化阵地,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组织开展花会、灯会、赛歌会、舞狮舞龙等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棋类比赛、藏书评比、才艺展示等各类竞赛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组织“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等下乡进村入户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各种争创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才能收到实效,那种依靠行政动员搞建设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大轰大嗡,盲目蛮干,虽然建起了一座座图书室、文化站所,却引不起群众前来活动的兴趣,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局面,这种文化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

    聚合力量,城乡共建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走城乡共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惠互利的发展路子。要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进村对口支援活动,培植文化中心户,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扶贫工程。要创新城乡文化共建机制,既重视行政动员,又重视市场机制,通过共同开发项目、开展活动,把共建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赢局面。积极探索开展“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江苏省响水县委书记 潘道津)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下一篇:解读: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