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育儿频道> 头条新闻 > 正文

岛城流动儿童高达7.7万人 敏感自卑问题普遍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31 05:42:26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进城上学后孩子变了没有? 岛城流动儿童高达7.7万人 记者调查发现他们虽同享义务教育但心理健康有待全社会关注

    见到老师和长辈很少说话,操着各地口音,缺少父母照料,跟父母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棚户区”,黑黢黢的脖子和小手,脏兮兮的衣服……在这城市里,这种稍显悲凉的童年似乎总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分不开。2004年,青岛市中小学取消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上学的借读费,如今岛城已经有超过7.7万名“新市民”子女进入小学和初中校园,这些“流动儿童”享受着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义务教育,但当他们进入陌生的学校,加入陌生的人群里,还是与身边的城市孩子有着些许差异。

    ●明明(5岁,从菏泽来城阳) “小朋友们说我是外人”

    “明明这孩子特别孤僻。”城阳一社区幼儿园杨老师说,五岁的明明跟父母从菏泽来城阳打工,今年2月份进入幼儿园,不到一个月,他就和小朋友打了七八次架。有一天,他死活不愿来幼儿园,是家长强行送来的,他跟老师说,园里的小朋友不跟他玩。“他们都说不认识我,不愿意和我玩。”明明委屈地说。原来幼儿园的孩子大都是同一个社区的,他们感觉明明是个外人,才疏远他。

    杨老师鼓励明明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但三个月过去了,如今“在幼儿园,明明遇到事一着急就尿裤子。”杨老师说,听家长说明明以前没有这些问题,可能是幼儿园里的孩子经常说他是外地孩子,在他心里产生极大影响,他觉得周围没有可信任的人,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东东(9岁,从菏泽来青) 进城上学后话变少了

    孙梅和丈夫从菏泽来青打工,她在市场上卖菜,丈夫是司机,经常到外地送货,9岁的儿子东东每天自己上学,晚上放学后,东东要么到市场上等她收了摊一起回家,要么自己先回到他们租住的小平房。

    孙梅说,原先在农村,孩子性格外向,整天和村里孩子皮打皮闹,可进了城上了学,孩子突然变得话少了,不爱活动了。儿子偶尔还会跟自己提出,要买好笔好书包,说别的同学都有。孙梅说,到了城市,看到城市家庭对孩子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多,她也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时间和金钱,但自己实在力不从心,只能依靠学校,希望孩子能在老师的教育下有出息。“孩子能不能成才全靠老师了。”孙梅显得有些无奈。

    热点关注 上课把自己“埋”在课本后 外来务工子女多表现出不自信、敏感、自卑等问题

    四方区宜阳路小学共有802名学生,其中257名是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三成还多,最多的一个班41名孩子里有27名来自新市民家庭。尽管这些孩子与城市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一起考试,然而由于受到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的制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城市孩子。

    宜阳路小学4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告诉记者,新市民子女与城市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没差别,然而家庭的影响却让他们的成绩渐渐分化。有个外地来的孩子,他父母每天一早都要到市场上去卖肉,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孩子放了学都要到父母的摊位上写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保证孩子能安心学习、复习功课?

    张老师感觉,外来务工子女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上课时不自信,一些外地务工子女往往在上课时愿意把自己“埋”在课本后,回答问题有时也以书遮面。有时为提高孩子自信心,张老师会挑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孩子回答,但这些外来娃回答声音大多非常低。“他们怕张嘴,怕同学们瞧不起自己。”张老师说,曾经有名新市民子女很少说话,课堂上也很少发言,当她询问原因时,那个孩子的回答是“老师,我怕丢人”。因为这个孩子家乡口音非常重,父母平日里又没有多少时间给他辅导,连说话的时间都很少,因此孩子越不会越不敢张口问。

    “父母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影响孩子。”张老师说,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中父母双方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缺乏关注,这些都影响到孩子平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家长来开家长会时甚至可能穿着拖鞋。”几名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家长还带着更小的孩子来参加家长会。老师们表示,很多新市民家庭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任其发展,也有人表示不知道怎么管、管不了,于是从这些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就像是一匹匹脱缰的小马驹,各种不良的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专家说法 关注外来娃心理成长

    市教体局基教处丛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小学和中学外来务工子女总数超过7.7万名,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3000人至5000人的标准增加。从长期统计来看,四方区、李沧区以及黄岛区是流动儿童生源增长最快的区市,其中作为城乡接合部的李沧区部分区域,流动儿童生源甚至超过1/3。

    在采访中,不少学校老师向记者表示,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共性是心地纯洁,感情真挚,爱劳动,不娇气,只是缺少基本的好习惯养成教育,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宜阳路小学的李校长说,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加强关爱,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而且要及时发现其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变化。由于目前大多数新市民仍然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在保证孩子的安全后,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李校长认为,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习惯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除掉金钱和收入的限制,家长能尽量多配合学校关心一下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将有很大的帮助。

    新闻延伸

    “我们学校有一间 ‘爱心超市’,这些家庭收入低的外来务工子女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免费到超市来领取爱心物品。”宜阳路小学的李校长告诉记者,超市里有本子、铅笔、书包等各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每周五下午免费开放,符合条件的学生如果有需要,可以拿着自己的爱心超市卡到超市领取这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老师在登记后定期检查。

    李校长说,起初爱心超市是学校的老师和有能力的学生家长自发捐献建成的,后来社会上一些有爱心的企业开始自发地捐资捐物,不断保证爱心超市内的货物量。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加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也让城市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许多部门开始更加关注这个群体,无论是政策还是帮扶机制,或者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在逐步探索,争取给予这些孩子和家庭更多的帮助,更为公平的待遇。 本版撰稿 记者 于顺 王涛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爱孕生活:10个超有效的受孕小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