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焦点新闻> 震区新面貌> 灾区新貌 > 正文

映秀小学生融入阿坝生活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12 14:05:1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白发染黑了,很多人还是一眼认出了他:那不是映秀小学谭校长吗?他微笑打招呼,矫健爬上崎岖山路,去半山板房。4月12日,谭国强带领映秀小学170名学生,35名教职工在水磨镇的八一小学过渡,第二学期刚开学一个月。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曾表示,州里2万多孩子在异地“寄学”过渡。映秀小学的过渡生活,正是这2万孩子的缩影。思乡、希望,是过渡生活的主

题。但水磨和映秀师生的联系,还不仅是过渡之地而已,这里有一个了不起的计划……

    离乡

    操场上的孩子们分为了两个方块。一方,八一小学校长正在讲话;另一方,谭校长也正在说:“孩子们,我们与八一小学同学一起生活,要有集体观念……”

    生活,两校学生渐渐融入

    4月12日,阴天,早上8时30分,水磨镇八一小学的操场里,孩子们已经集合了。戴着红领巾,张张稚气的面孔,刚才还在嬉戏的孩子们,列队后都安静了下来。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即将开始。

    时隔2年,再见到谭校长,他穿着一件浅色的休闲西装,灰色裤子,胡子全白,白头发似乎少了。庄重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操场上的孩子们分为了两个方块。一方,八一小学校长正在讲话;另一方,谭校长也正在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生活提倡节约,我们与八一小学同学一起生活,要有集体观念……”

    是的,在这里,两个学校的管理各自独立,教学楼一层为映秀小学学生,楼上为八一小学学生。可是外来的人看来,他们都是孩子。

    映秀镇封城重建,2009年9月1日,谭校长带着映秀小学师生来到八一小学过渡,学生170人,教职工35人。2010年3月1日,迈入第二学期。

    眼前的上学环境,显然比当初在映秀的板房学校好了很多。

    八一小学位于水磨镇禅寿老街,是二炮援建的,于2008年11月17日奠基,落成于2009年7月31日,总建筑面积达1.78万平方米。

    这里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有微机网络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形体训练室、电子琴网络教室、风雨操场等。

    这些都是山区的孩子们,从前无法想象的。“硬件设施起码提前了20年—50年。”老师评价道。

    周末,老师去亲戚家洗澡

    八一小学后门,有一条踩出来的山路,刚好放下两脚的宽度,山体陡峭,有的地方,只有借力旁边树干,才能爬上坡。这条路上山最近,但一下雨,就太滑了,只能走另一条路绕上去。

    爬到半山,出现一排板房,几个老师正在空坝里聊天。这曾是八一小学的板房教室,由于教师宿舍有限,这里变成了映秀小学教职工宿舍。几张课桌围在一起,就是食堂。“吃饭了,搞快点哦。”杨阿姨举着勺子招呼谭校长。杨阿姨是映秀小学的厨师,跟着师生一起到水磨镇,负责老师的伙食。

    这天的午饭是:黄瓜肉片,一素菜、汤和白饭。“生活退回到几十年前了。”行政办公室主任叶尚敏笑着形容:夜宿山上,手洗衣服,最麻烦是没法洗澡。逢周末,老师就去都江堰或其他亲戚家洗澡。

    夜幕降临了,值周的老师下山了,学生熄灯后,值周老师要巡查寝室,查看孩子有没不舒服,有时要半夜才能回山上。

    4月的映秀镇,尚是一个忙碌的工地,被施工建材包裹着。从半山上看下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礼物”。村民期待着那一天,解开丝带,拆开包裹,新的映秀镇就在眼前了。

    半夜,老师叫孩子上厕所

    放学了。13岁的吴韩金和两个女孩在校门口聊天,小姑娘长相秀气,说话也怯生生的。“明天找你耍了。”两个女孩拍拍她的肩,大声告别。

    吴韩金是映秀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刚才是她的两个新朋友,四楼的水磨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

    刚来时,大家在操场上耍,吴韩金鼓起好大的勇气,主动和她们说话,成为了朋友。

    远远望着孩子交到朋友,谭校长很欣慰,他曾交代老师:“鼓励孩子多和本地同学交朋友。”

    他们“寄学”在别的学校,只在周末可以回映秀镇或去都江堰亲戚家,与亲人一聚。

    所以,有了朋友,孩子就感觉心安了,可以缓解思乡之情。

    学生想家无法入睡,常常哭泣,老师和他们聊天,舒缓心情。一年级的孩子太小,不习惯住校,老师还要半夜起来,喊他们上厕所。初到水磨时,因为思乡,连续几个孩子生病,半夜送去医院。

    思乡之情是一个集体的煎熬,孩子们如此,大人们也难逃此情。

    所以,所以老师们都感激杨阿姨,她上了岁数,却坚持跟着来了:“有杨阿姨在,饭菜再简单都香。”有她做的饭菜,就有了在家乡吃饭的感觉。

    老家,听校长每周播报

    思念与希望,是过渡生活的两个主题。

    4月的映秀镇,尚是一个忙碌的工地,轰隆的挖土机,被施工建材包裹着。从半山上看下去,像是一个巨大的“礼物”。村民每天都在眺望着这个巨大的包裹,期待着那一天,解开丝带,拆开包裹,新的映秀镇就在眼前了。

    每一个映秀人都期待着,映秀师生亦是。

    震后,校长一刻不停地在映秀小学内外四处奔忙,在水磨过渡,也没停下来。谭校长具体在忙什么,孩子们不知道,但教职工们知道:一周有数天,他都要回映秀镇看新学校的施工进展。

    他不是在映秀,就是“堵”在去映秀的路上。

    然后,谭校长不时带回映秀镇工地的进展,让师生们一解相思之苦。

    不止一次,在学校里遇见了谭校长,孩子们都会拉着他的衣襟,叽叽喳喳问:“我们的新学校,修成什么样子啦”、“我们的新学校也会像八一小学一样吗”、“会有图书馆吗”……

    预计今年9月1日,他和师生们将“回家”,在新学校升旗。

    希望

    将来,我要读对面的大学

    未来,当然不是谭校长口中的一句话,是可以眺望的,不仅是新的映秀,还有对岸的水磨镇。

    从八一小学所在的水磨禅寿老街望下去,寿溪湖的对岸,一大片空地,被蓝色板子包围着,正静静地躺着。发展教育事业,按阿坝州委、阿坝州政府的要求,阿坝州唯一的高校——阿坝师专规划在这里。

    引入阿坝师专、四川音乐学院羌藏艺术研究所,水磨成为全国唯一具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和研究院的完整教育体系的乡镇,它将是汶川县乃至阿坝州的教育基地。

    对水磨孩子,对于映秀孩子,每日都可以看见那块空地,也是一种动力。“将来,将来好远哦,但我知道将来想到师专读书。”六年级学生吴韩金羞涩地说,指了指河对面。

    记者手记>>>

    未来

    第一次见他,是2008年5月16日的映秀小学。他的黄色格子衬衫,领口沾染的斑驳血迹已发黑,面对任何人都无表情,眼睛紧盯着生命探测仪。

    第二次见他,是2008年9月13日中秋节的都江堰。他头发、胡子全白了,正挨个寻找遇难老师的家属,“想慰问一下”,他微笑,可那眼神,让人看得有些心酸。

    在水磨镇再见谭校长,依然是高大的身躯,依然忙碌,可是眼神却是有力和毅然的。

    2年了,即使20分钟,也能从谭校长眼中,看到一种变化:说起家园,那是思念的温柔;说起未来,眼神里有一股“劲”,有一种希望。

    对于我们的孩子,家园和校园的倒塌,亲人的离去,都留在他们心中。我们如何去保护他们心中那小小的希望火苗?

    除了精神上,还有物质上的。

    学校是孩子第二个家,在这里,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力量。

    诚如谭校长与老师们:偶尔精疲力竭,会叹气,但总会想办法面对和解决。

    面对,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力量,它在集体里传递着。

    2年后,我们感受到的映秀师生,从当初创伤后的沉默,走到成熟,如今坦然面对。

    尽管前进的路不轻松,但“过去”却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包袱了,它被铭记在心,现在担在肩头的是“未来”。

    为他们骄傲。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都江堰受灾群众住上永久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