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贴文:你“被捐款”了吗?
近日,笔者听到部分朋友反映,他们“被捐款&rdqu 所谓“被捐款”,顾名思义,就是强迫性地捐款,或者捐款数额超出自己主观意愿的强制募捐。原本,捐款一词充满着爱心与希望,是大爱无声最真实的体现,然而,在全国人民倡议为灾区捐款,为重建美好家园而伸出援助之手时,某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频频发出,比如“被捐款”。 笔者的朋友小玲供职于江苏某建筑研究单位,属事业单位。玉树地震发生后两天,他们单位开始组织大家捐款。本是件表达善心的好事,小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被捐款”了。单位明文规定,根据职员级别,捐款数额被严格规定。小玲是去年才进单位的新职工,按照她的级别,捐款不得少于700元,也就是她的半月工资。“为灾区人民捐款无可厚非,但这样被强行执行,实在心里不舒服。”小玲告诉记者。 “被捐款”事例并不少见。“我们被捐500元。”“单位发文:县级500,科级300,科员100”“某人民医院:副高500,中级300,初级100”“我们学校也捐款了,也是二级捐款100,一级捐款300,高级捐款500”……在网上,这样的帖子随处可见。今年二月份,就有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教师投诉,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某高校老师也告诉记者,他们本次玉树地震“被捐款”一个月伙食费,直接从饭卡扣除。 捐款本是件传播爱心的善举,如今却成为某些领导或单位好大喜功相互攀比的工具。你们单位捐了一千,我们单位必须要捐到一千五。捐款,也成了行政干预的牺牲品。 跳出捐款本身来看,“被捐款”行为伤害了民众的慈善热情,伤害了中国脆弱的慈善文化和慈善生态。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发现,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所以,对中国本不稳固的民众慈善基础,我们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怎么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捐款,怎么保护好中国的慈善捐款环境,怎么培养出更稳定的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应该是慈善最内核的东西,因此要培植出成熟的慈善文化,需要多方努力,比如在善款的流向上保证公开透明,而最不该的就是权力逼捐,否则,不仅弘扬不了慈善文化,对本已青黄不接的慈善生态来说,反而是一种沉重打击。(孙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