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李学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
海奥网 2009-11-18 16:24:15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李学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国的实际,不断深化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认识,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系统阐述的同时,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各项任务中,分别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具体道路。这些具体道路的发展与完善,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规律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是对科技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核心”和“关键”的科学论断,就是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七大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使自主创新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立足国情,充分发挥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引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发展对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许多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竞相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都对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认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党在上世纪50年代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9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做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清晰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轨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科技发展层面来看,加强自主创新,就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国家整体战略层面来看,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创造发展的新优势。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自主创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创新、奋发进取、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要在全社会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纵观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路径都各具特色。例如,美国凭借全面领先战略,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获得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日本、韩国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芬兰、爱尔兰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契机,在信息产业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进行自主创新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更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迎头赶上。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科技创新既服务于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又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3500万,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达到150余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储备,是我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优势。三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优势。我国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多样、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构建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有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研究、重大科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高速成长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快速成长时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十分紧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把握关键,明确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抓住关键,从总体上把握好“四个一”,即:坚持一条基本方针,明确一个奋斗目标,实施一项规划蓝图,构建一个创新体系。一条基本方针,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项规划蓝图,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一个创新体系,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一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为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努力实现我国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加强科研基地和条件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二是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群众。紧紧围绕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发展科学技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面向“三农”的科技工作,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科研开发及应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民用科技和军用科技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动,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四是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凝聚各方面力量,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大力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氛围。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刘延东在纪念全国科学大会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