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论园地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 兴工强镇惠农

1
青岛新闻网 2009-07-01 14:45:09 吉林日报       新闻报料

    地处吉林省东部大山深处的桦甸市夹皮沟镇,是省“十强镇”之一。多年来,镇党委抓住新时期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突出发展主题,坚持工业兴镇,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格局,实现了全镇经济与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09亿元,在全省乡镇中名列前茅。镇域经济的不断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5年间镇财政累计投入“三农”

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使全镇出现了工农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宽裕、社会平安和谐、民风文明纯朴的繁荣景象。

    一、更新观念,打牢工业兴镇基础

    夹皮沟镇人称“山上山下都是宝”,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粗放无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体制机制不活,加之受大环境影响,早期办起的12家镇办企业相继停产、倒闭,累计拖欠职工工资480多万元,压在镇干部手里未报销的票据近40万元。镇政府债台高筑,变成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夹皮沟镇振兴之路始于新世纪之初,新的镇党委班子临危受命。面对“穷底子、乱摊子”,他们认真查找“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原因,倡导更新观念、鼓励创新实践,在党员干部中强化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夯实工业兴镇的思想基础、人才基础和政策基础。

    (一)确定一条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2003年初,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在全镇上下开展了一场以“解放思想、富民强镇”为主题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党委班子感到,虽然这里致富条件有,发展潜力够,但关键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度开发的强烈意识,缺少强有力的经营管理手段,尤其是企业运营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还是思想不解放,思维不超前,思路不对头这个“总开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认真总结经验,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镇党委确立了“吃资源饭,打工业牌,走兴企路”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依托资源,开拓市场,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民,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收增长源,稳步增加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较短时间内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进步的工业化小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并规划了发展“两突破”、经济“两确保”的奋斗目标,即: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确保镇财政收入每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5%。目标鼓舞人心,全镇干部群众从中认准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在开发建设的实践中,镇党委为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生产方式,逐步由以出卖原料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以开发为主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连续5年对矿山进行集中整治,关闭非法采矿点,整治环境污染,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最佳效益,使夹皮沟镇走上科学、快速、和谐发展之路。

    (二)造就一只善抓经济的人才队伍。要想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镇党委以提高经济工作能力为着力点,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为各级干部“充电”、“蓄能”。首先是坚持自学。镇党委要求班子成员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每人每年围绕经济工作精读一本书、钻研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调研文章、取得一项实践成果。对学习情况镇党委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并召开专题学习汇报会和理论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为了方便学习,镇党委还统一购买了工业经济政策法规和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矿产开发、外经外贸等方面的书籍,供班子成员使用。同时,还积极鼓励班子成员参加经济管理等方面专业学历教育,目前,11名党委成员全部获得了本科以上文化学历。其次是请专家上门。针对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镇党委先后聘请省内外20多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分别就工业、矿产、企业、产业等方面知识进行专题辅导,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再次是外出取“经”。镇党委先后选派班子成员18人次到上海、厦门、昆山等发达地区地挂职学习、参观考察,为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带回了新理念和新经验。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有发展潜力的党员,镇党委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集中举办两次以上的政策理论和产业知识培训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村干部出外考察学习。据统计,几年来,镇党委用于各级干部学习教育的培训经费达45万多元。第四,在实践中历炼。为培养班子成员想事、干事、成事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尽快成为抓经济的行家里手,镇党委还把班子成员推下海,让他们在“实战”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先后有4人兼任企业负责人或经理助理,5人常年外出招商,2人到薄弱村挂职。对不分管经济工作的党委成员,镇党委也安排他们参与重点项目考察论证、重要经济工作调度指挥、抓薄弱村经济发展等项工作,使他们逐步从“看热闹”到“懂门道”。党委一名副书记原来不熟悉经济工作,镇里安排他兼任镇办金矿副矿长并负责全镇招商引资工作。在很短时间内,他协助矿长把生产经营搞得红红火火,还完成了上亿元的招商任务。通过种种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镇村两级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真正扛起了工业兴镇,产业富民的大任。

    (三)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政策体系。为有效组织引导镇村两级班子围绕中心抓工作,形成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镇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制定完善了相应政策保障体系。主要是:①实行镇村干部考绩问责制。镇党委每年对党委班子成员和机关站所、村社干部定任务、定职责、定标准、定时限,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初“立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或群众测评不满意率超过30%的人员进行“问责”。几年来,全镇共诫勉谈话19人,劝辞和免职8人。尤其是2007年实行村干部“三诺两考”管理办法以来,通过村干部就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底述诺,镇党委进行群众满意程度考评和工作目标实绩考核,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想事、干事、成事的积极性。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镇党委出台了《创建工作奖惩规定》,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或分管工作在市级站“排头”的镇村干部予以重奖;对完不成工作任务排位靠后、群众测评满意率低的扣发当年奖金,并视情况进行降职使用或待岗学习。同时,提高了村干部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把他们的工资收入由原来的每年4000元提高到9000元。而且对年末完成任务排在前三名的村班子,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的奖励。③建立联企工作责任制。镇党委要求每名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一户或几户企业,对企业从引进、建设到投产、后期服务实行全程化的“保姆式”服务;制定了《关于加强镇域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每年组织被服务对象开展“最佳”和“最差”软环境建设单位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单位分别给予重奖和重惩。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镇营造出了良好的亲商、爱商、富商的经济发展氛围。

    二、真抓实干,全力建设工业强镇

    多年来,镇党委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镇道路,积极探索创新企业经济运营和管理模式,向管理体制要效益、以真情服务引资金,靠全民创业求发展,使工业兴镇之路越走越宽广。

    1.改革为先,把“休眠”企业激活。镇办企业停产负债的巨大包袱,成为夹皮沟镇发展的一道坎儿。不过这道坎,夹皮沟翻不了身,镇党委消除了宁可让集体资产“烂掉”,也不让其“流失”的僵化思想,大胆实行企业改制,对外申明“只要能救活企业,促进其发展壮大,什么样的改制方式都可以谈”,一时间响应者络绎不绝,纷纷上门洽谈合作意向。不到一年时间,原镇属已经瘫痪的8户企业全部实现改制。其中,有6户企业实行租赁承包,1户企业被整体出售,1户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经营。“体制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目前,改制后的8户企业全都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走出困境,仅改制后的2004年当年就创利税近千万元,以后产值每年都以50%的速度递增,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搞开发。镇党委采取“筑巢引凤”、以商招商、资源招商、重奖招商等办法,展开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全民动员齐上阵的招商引资攻坚战。党委成员每人负责包保几个招商项目,从项目洽谈、引进建设到投产达产全程实行“保姆式”服务。先后引进建龙矿业、老金厂金矿、金汇尾矿、龙达矿业、盛元矿业、西金沟电站、龚沙河电站等大型企业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引进资金达15亿多元。建龙矿业公司落户该镇,形成年加工矿石200万吨,生产铁精粉70万吨的能力,安置劳动力500多人,年上缴税金6000多万元。2008年引进香港中信金集团和桦甸市汇源矿业共同投资2.3亿元的15万吨还原铁项目,今年运营生产,可新增利税5000万元。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夹皮沟镇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去年,全镇工业产值实现12.96亿元,比2003 年增长6.2倍;镇本级财政收入实现2.23亿元,增长近16倍,由过去有名的穷乡弱镇一跃成为全省财政收入最高的乡镇。

    3.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求发展。镇党委认为,在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山沟搞建设,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招商引资上,还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引导全民创业才能最终实现强镇富民的大目标。为此,镇党委在全镇树立和弘扬了“没有创业本事不是好公民,没有致富项目不是好干部”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干部群众“谋出路、找市场、学技能、上项目”,进行全民创业。对企业二次创业、干部离职创业、农民转移创业和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出台了六项优惠政策,并对干部、农民群众和企业老板分别设立了“创业新星”和“创业先锋”奖,有效地激发了全民的创业热情。据统计,几年来先后有24名镇村干部离岗创业,镇党委共兑现全民创业奖金(含以奖代投)60多万元。通过实施全民创业,目前,全镇有民营企业82家、个体私营业户848个,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3亿元。非公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共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92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55%,有的村就地转移率高达95%,仅此一项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三、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镇党委认为,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始终应当作为乡镇工作的首要任务。乡镇工业发展起来后,必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援农村的要求,推动城乡互动,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创新组织设置,以党建促进共建。夹皮沟镇改制后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但党的建设一度还是空白,镇党委把在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工作列入日程。一方面,全力以赴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扩大党员队伍,利用党员的先进性和高素质带动企业员工队伍建设。镇党委在摸清企业党员底数基础上,组建了15个企业党支部。民营企业中的党员,用其良好的品质体现自身价值,大都担任企业领导、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与此同时,镇党委根据一些村与企业“一体化”的实际,建立村企互动机制,制定政策推动村企结对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体做法是,让企业与所在村党支部结成共驻共建对子,企业领导与村干部交叉任职,结成利益共同体。村支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缓和农企矛盾、帮助企业发展新党员;企业出资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优先录用本村劳动力。桦甸老金厂金矿坐落在夹皮沟镇老牛沟村。实行村企联建后,村党支部有2名委员在矿上担任副矿长,帮助企业组织生产,处理与村民发生的矛盾纠纷;矿上为村里修路筑桥投入30多万元,并且招聘当地农民工300多人,使95%的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全镇共成立了5个村企联建党支部,7个党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在村企联建活动中,镇村党组织为企业排解难题78个,化解矛盾40余起,企业共为所在村出资500多万元,支持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达到了“唇齿相依、共同发展”的效果。

    (二)引入龙头项目,推动结构调整。夹皮沟镇人均耕地不足1.5亩,单纯依靠粮食生产,仅能维持温饱,难以致富奔小康。针对这一现状,镇党委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努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夹皮沟镇已经引进土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牲畜屠宰等5户加工型“龙头”企业,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市场。其中,仅吉元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就可加工销售山野菜、白瓜籽等土特产品660吨,实现利税300多万元,使全镇土特产资源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镇党委因势利导,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成林蛙、食用菌、中药材、黄牛等5个产业基地,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创办农村新经济组织26个。目前,全镇共放养林蛙8万公顷,栽培食用菌200万袋,种植贝母、园参野化、五味子等中药材647公顷,黄牛发展到1.7万头。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全镇已形成以林蛙、黄牛、中药材、食用菌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基本达到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如苇沙河村的灰苏子和食用瓜基地、锦山村的食用菌园区、老牛沟村的牧业园区、金沟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云峰村的林蛙养殖园区等。这些产业化项目,不但为龙头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道路,全镇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即可增收2000元以上。

    (三)加大投资力度,兴办公益事业。夹皮沟镇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优势资源向农村、山区流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夹皮沟镇6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无负债,村村有积累”的目标。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45万元完成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投资48万元修建镇文化活动中心和资助农民艺术团;投资500多万元改善教育设施,全镇中小学校均达到一类一级标准;投资300多万元在城镇安装路灯、修建公厕、集贸市场、垃圾处理场等公共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整修了全镇的道路和桥梁。城乡居民99%住上砖瓦房,94%吃上自来水,89%安装了程控电话,98%安装了有线电视。从2006年起,夹皮沟镇实行了免基层报刊费,农民新建房、修院墙、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给予补助的“一免三补”政策,近两年又推出13项惠民政策,包括农民农业保险费由镇财政支付、农民改水改厕给予补贴等等,鼓励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页面功能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走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