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08版 > 正文

余秋雨的捐款门必须自证清白

1
青岛新闻网 2009-06-05 14:43:48 中国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作者:王枪枪

    著名学者余秋雨这几天又陷入麻烦,遭遇网上一篇博文的炮轰,而博文的作者是曾经与余秋雨打过名誉官司的“老冤家”萧夏林。这篇名为《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的文章被国内多家博客网站和论坛转载,作者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属“虚拟虚构捐款”。(信息时报6月4日报道)

    一扇“捐款门”已向余秋雨打开,如何走向何时关闭,在余秋雨和萧夏林“老冤家”关系

的纠葛中,显得意味深长而且有些扑朔迷离。有人把这个事件看作是“私怨”结成,看做是文坛的一场闹剧。而我以为,更应把这个事件看作是一个公共问题,一个公共事件——因为这其中不只存在显性的余秋雨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公信,以及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公民诚信问题,还隐含着中国慈善事业无法绕过的运作劣态问题。 毋须赘言,对于萧夏林的炮轰,余秋雨夫人马兰女士“过于无聊”的回应,以及余秋雨助理金克林“要讲证据”的反质,其实都对余秋雨在“捐款门”中的走向无益。对于公众人物、著名作家,甚至曾被人冠以“大师”头衔的余秋雨,他的社会身份已经注定了他必须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也注定他必须要担负起对应的公信力——既然从社会中得到自己的价值体现,就该以自己的价值反哺社会!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社会伦理,相信余秋雨先生应该比我更明白。因此,余秋雨不该也不能绕过“捐款门”的问题不谈,在暧昧的“过于无聊”和苍白的“要讲证据”的回应下,只能显得余秋雨自证乏力,由不得人们不往萧夏林的“余秋雨伪捐款”的方向倾斜。

    由此,假如余秋雨无法自证清白,那么对余秋雨而言是公信力和个人品格的丧失,对公众而言是受骗之后的沮丧和愤怒。而在汶川地震灾难后遗心理伤痛尚未完全抚平的背景下,无疑会次生和衍发一场泛涌全社会的信用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类在遭遇灾难之时,心理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机受到欺骗等刺激,难免会走向更偏狭的猜忌和断想。简单点说,假如余秋雨真的假捐款,那么公众就会对我国的慈善事业产生性质趋向伪劣的判断。正因为过往发生过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截留挪用善款和其他款项,才使汶川大地震后一些人拒绝向慈善机构和政府捐款,而直接去灾区往受灾群众手中发钱的另类举动。青年作家韩寒即属此列,不向任何机构捐款,宁可自掏腰包组团赴川参与救助。 而在看到一篇“灾区政府采购忙,北川出手最大方”的新闻后,愤而写出“请国家退还我们这些屁民的地震捐款”的博客文章!

    此种个人另类慈善举动,正是对公共慈善失去信任的应激反应,假如余秋雨真的伪捐款,那么这种失信应激反应在社会中的传递,恐怕就会更进一层——源于对本来信誉度极高的公众人物所发生的龌龊事件的失望情绪,发散联想到生活中身边人,将使人们相互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因此,无论余秋雨伪捐款之事究竟是真是假,无论他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是否会受影响,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件事最后的公众心理落点只会在中国慈善事业运作劣态的公信力上,受伤害的只会是国民那本就脆弱敏感的慈善之心。这,远比余秋雨个人的问题大得多的多!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正视高考空巢背后的留学结构
下一篇:法航空难的看客没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