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我参加了开国大典 沈凡老人追忆难忘岁月(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5-21 14:51:15 青岛新闻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82岁的沈凡老人在他的书房里

沈凡(前排中)和剧组同志们在一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物专访之沈凡

    青岛新闻网5月20日讯 提起李村路上的青岛影剧院,很多老一辈的青岛人都有美好的回忆。1956年,刚刚组建的青岛话剧团在那里上演了建国后青岛第一幕话剧《幸福》,演出当天,精美的舞台美术设计成为观众纷纷议论的话题,“台上几秒钟就盖

好了房子,你们怎么盖的?”演出结束后,有人这样问当时的设计师沈凡。

    一晃50多年了,当年20多岁的青年才俊,现在已是耄耋老者。在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曾是解放前上海租界新文化运动的呐喊者,也曾亲身参与北京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作为青岛话剧团的第一批创建者,沈凡还见证了建国后青岛文艺与美术的蓬勃发展。

    终圆美术梦,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沈凡的老家是浙江桐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沈凡随父母举家搬到了上海,从小酷爱美术的沈凡很快便入读了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当时学校的校长是著名的绘画大师、教育家彦文樑,在彦身上,沈凡接触到了最先进的西方美术思想,这给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上了深深的文艺烙印。

    作为一名律师,沈凡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他学美术。迫于无奈,沈凡考取了上海大夏大学法律系,但仅仅上了半年大学,对美术情有独钟的他自作主张决定再回美专,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上没有独立,沈凡听从了同学的建议,每天早上步行去送报,半工半读,终于圆了他的美术梦。

    受进步同学的影响,沈凡也参加了当时学校里的社团,多次参加游行、演讲等学生运动,1947年,上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沈凡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年轻时在野外写生

    参与开国大典,直到10月1日凌晨才忙完

    1949年上海解放。当年6月份,沈凡参加了上海青年文工团,不满1个月的时间后,刚刚成立的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到上海选人,沈凡随十几个同学来到了首都。当时的北京艺术剧院聚集了许多知名的老艺术家,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沈凡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1949年9月中旬,剧院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美术组全体成员参与开国大典的布置。沈凡清楚地记得,当时美术组负责从东单到三座门沿途的布置,同志们接到命令后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挂上标语,张灯结彩,很多灯笼都是同志们自己糊的。三座门很高,同志们借用了消防车来悬挂标语和灯笼。

    10月1日凌晨4点,沈凡和美术组的同志们终于完成了布置工作,一想到开国大典马上就要开始,激动的他们忘记了疲倦,不约而同地涌向天安门广场,当时青艺的方队就在国旗旗杆的右侧,同志们从凌晨开始,便望眼欲穿地等待毛主席的到来。开国大典开始后,毛主席按动电钮,沈凡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在自己的身边缓缓升起,顿时眼泪盈眶。

    当天下午,他随青艺的同志们一起,参加了在天安门到东交民巷至崇文门大街之间的游行。他们的身上早已没有了疲倦,浑身尽是力量。

沈凡的作品

    肩背一套被褥来青岛 首场演出引发轰动

    1956年,时任青岛市文化局局长的王桂浑给省里打报告,称青岛需要成立一个话剧团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省里同意了王的请求,并协同青岛方面向中央请求帮助,文化部长沈雁冰当即决定从北京青年艺术剧院挑拨一批人前去青岛,组成青岛话剧院。

    当时,沈凡参与的话剧《马兰花》在全国巡演中得了奖,青艺院长吴雪征求沈凡的意见,“你知道青岛吗?想去吗?”沈凡思考了一番,他知道许多文化名人都曾经到过青岛,那里也有浓厚的现代文艺氛围,“行。”就这样,从未来过青岛的沈凡开始了他又一人生挑战。

    7月份,沈凡肩背一套被褥来到了青岛打前站。在此之前,青岛并无话剧演出,也没有专业的话剧团。来青岛之后,沈凡首先要选定一个合适的剧场,初次来到李村路的青岛影剧院,剧场的设计给沈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连舞台上撕一张纸,坐在后排的观众都听得清清楚楚。”沈凡当即决定将舞台设在那里。

    剧组来到青岛之后,沈凡便跟同事们开始了在青岛的第一场演出排练,演出当天,青岛影剧院座无虚席,对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大多数青岛人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开场之后,剧组首先演出了3个小戏,随后上演了独幕剧《幸福》,演出给青岛的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此,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在青岛扎根发芽。(记者 任俊峰)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地铁M3线明年动工 规划图站点表详情公布(图)
下一篇:四方旧厂房建文化创意产业园 新地标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