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典型报道 > 正文

青岛市防震减灾科学发展纪实

1
青岛新闻网 2009-05-12 13:28:45 青岛日报       新闻报料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到市地震局调研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胶州湾地震地质灾害影响专题研究与评审会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事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谋划求深化,实践求提高,理念求升华,发展求创新,初步形成了基础扎实、法规健全、机制完善、运行顺畅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荣获山东

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市(地)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中国地震局授予的奥运地震安全保障工作优秀集体。

    领导重视,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事业,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在2001年市级机构改革中,将青岛市地震局升格为市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局机关列入公务员管理范围,调整配齐了局党政领导班子,并落实了相应职权。2003年,根据地震形势的发展,成立了青岛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监测预报、抢险救灾、宣传报道、社会交通治安、后勤保障、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御7个工作组。由市长任总指挥,7名市领导分别担任副总指挥。2006年2月,市政府召开地震工作专题会议,重新调整了12个区、市的地震工作机构,将各区、市地震机构从区、市科技部门的隶属关系中调整出来;作为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市地震工作机构问题。市政府着眼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自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遥测数字监测地震台网、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并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

    依靠科技,加快监测预报基础建设。近年来,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狠抓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建成的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7个子台和台网中心组成,同时还建设了1个强震台。专家认定该项目观测系统设计合理,技术思路先进,台网系统技术指标和功能达到了国家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规范要求;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国外进口大动态范围地震计与国产数据采集器的最佳配套观测,系统设计和应用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同类城市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的领先水平。2008年完成监测网络传输方式改造任务。网内子台数由7个扩展到19个,台网孔径由95公里扩展到150公里,并实现了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结合传输方式改造,通过分析技术、网络优化升级和设备技术改造,使我市地震监测台网确定网内地震三要素的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到5分钟。

    2008年按照前兆仪器数字化、观测手段综合化、观测数据传输自动化、观测数据处理智能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思路,建设了青岛市数字地震前兆台网。

    近年来,按照责任到人、信息可靠、联络畅通的要求,建设了100多个地下水、动物等宏观前兆观测点,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宏观前兆观测网络。建立了由市、区(市)、乡镇(办事处)三级组成的地震前兆宏观观测信息员队伍,大大提高了青岛市监测预报的能力。

    高度负责,着力夯实震害防御基础。着眼震害有效防御,坚持在基础上做文章,从根本上下功夫,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夯实抗震设防的法制基础。199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后,我市于1998年、2002年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青岛市防震减灾管理规定》,把我市的震害防御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市地震主管部门在市行政审批大厅开设了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核准服务窗口,从源头上把好工程的抗震设防关,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违犯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几年来,先后完成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青岛大炼油、青岛大剧院、青岛官路水库、青岛火车站等100多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城市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加强震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努力夯实抗震设防的社会基础。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技局、市广电局和市报业集团等九个单位组成的“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协调组”;《青岛市防震减灾管理规定》第十八条明确指出:“每年3月的第一周为全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宣传周。” 防震减灾宣传进入法律程序,并将宣传周活动扩展为宣传月活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防震避震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公众对震害防御的认识得到普遍提高。

    深化职能,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围绕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要求,利用活断层探测的成果,科学确定胶州湾区域地震活动断层及其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地震活动断层对城市规划及用地布局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胶州湾近岸地区功能定位,对环湾发展功能区核心圈层440平方公里的抗震等级及地质灾害设防要求进行了研究,提出环湾区域抗震等级及地质灾害设防要求,凡按地震安评结果实施抗震设防的工程,基本上能够抵御烈度为Ⅵ度的地震,为胶州湾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二十个城市之一,自2002年开始了“青岛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项目的论证实施工作,先后完成了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控制性地球化学探测、海域控制性浅地层探测、控制性钻孔和第四系地层划分、1:25万区域地震地质图的编制、陆地浅层地震探测、主要活断层地震地质调查、1:5万活断层图编制施工等初勘工作。完成了地震危险性评价、地貌地质填图,断层精定位、陆地与海域浅层地震探测、槽探、钻探断层强度形带测量、信息数据库建设招投标等工作,并于2007年12月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验收。为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提供必要的地震地质基础资料。

    全力以赴,做好奥帆赛地震安保工作。为了做好奥帆赛地震安全保障工作,编制完成了奥帆赛风险评估报告;完善了奥帆赛地震安保方案;组织了地震安保演练;设置了奥帆赛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向奥帆基地和部分涉外酒店发放双语紧急避震常识;保证了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与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连通;与省地震局共同完成奥帆赛地震安全现场保障工作。奥帆赛、残奥帆赛安保期间,为了维护地震遥测台网正常运行,加强各类监测设备、仪器,应急装备检查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转状态,坚持24小时震情监测双岗值班,确保震情速报的及时准确;配合省局专家每日分析研究观测数据变化组织震情日会商,形成震情趋势跟踪意见上报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奥帆委,为奥帆赛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整体推进,提高应急救援综合效能。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几年来,对《青岛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4次修改, 2003年对《青岛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将地震应急工作分为有感地震、临震应急和破坏性地震应急三级。将28个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12个区、市地震应急预案汇编成册,并且依据应急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作了应急程序卡。2004年完成了全市所属医院、学校、二类以上幼儿园、体育场、大型文化娱乐场所等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工作;2005年修订了全市各镇、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预案;2006年完成了全市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2007年开展了社区应急预案编制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全市城市社区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今年,将完成全市农村社区(村)的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有备无患的问题。

    建设领先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包括震情会商、震灾预测与灾害评估、应急对策、应急指挥、地震现场信息反馈、核心控制六个子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地震信息共享与传输、震情会商、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灾预测、灾害评估、应急对策与指挥。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现场信息集成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被中国地震局称为“青岛模式”,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推进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05年完成了李沧区李村公园、市南区八大峡办事处中苑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任务。并召开了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现场会,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上述两个避难场所,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配备通讯、广播、监控系统)、应急避难棚宿区、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直升机停机坪等8种功能,就功能的完善在全国各大城市为数不多。目前,各区市都已建成一至二处规划完善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今年在全市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方案的编制工作。

    着眼实战,着力提高实际应对能力。近年来,始终抓住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这一关键环节不放,练队伍、练组织、练指挥。

    2003年主要组织了全市各专业救援队伍实际救援能力演练。此次演练涉及全市20多个部门和单位,参演人员达1000多人,通过这次大练兵,大大提高了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实际救援能力。6月 5 日,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发生ML4.1有感地震,市区震感十分明显,波及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市地震局7分钟内确定了地震三要素。面对500年一遇的地震,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密切关注震情发展,充分做好大震应急准备,准确判定震后趋势,积极提供正确决策建议,保持了社会稳定。

    2005年组织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协同演练,在重视提高实际救援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应急程序、应急对策的演练。从临震应急开始,到灾后救援结束,演练了10多个科目。这次演练由下辖五市、七区和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参演,让青岛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唱主角,达到了练组织、练指挥、练协同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大篇幅发布了这次演练的信息。

    2006年先后三次组织地震系统内部应急演练,演练事先不下发通知,以震情诱导方式组织实施,全面检验和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指挥联动能力。

    2007年重点探索社区地震应急演练。着眼检验社区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部门之间联动能力,以纪念“国际减灾日”为契机,由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了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加的浮山后社区居民震后紧急疏散、救护和安置演练。此次演练还特邀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副秘书长黄莫辉先生、救护部主管陈燕萍女士参加了观摩。

    2008年在组织社区演练、全市中小学疏散演练基础上,还指导政府机关大楼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探索高层建筑应急疏散能力。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从有效稳定社会、全面促进工作的角度,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震后第一时间提出“四川地震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我省短期内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判定意见和四川地震对岛城无危害”的观点。先后三次及时鉴别地震传言和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开展正面舆论宣传,保障社会稳定。迅速召开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正确的确立了以“抗震救灾”促“防震减灾”的思想,地震发生后,先后开展现场访谈活动、学术报告会和科普讲座活动、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活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社区活动等。一个支援灾区、奉献爱心,全面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热潮在全市悄然生起。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我市认真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落实到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中去,围绕实现我省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和应对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扎实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页面功能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平度市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和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