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跟踪进程 > 正文

四方打造青岛中央文化区:文化带动竞争力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27 09:30:44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四方打造青岛“中央文化区” 四方区委书记张锡君接受早报专访 解读“建设中央文化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文化为轴心的时代”,文化已经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四方区委、区政府积极顺应社会潮流的深刻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响亮提出了建设青岛“中央文化区”、提升“文化软实

力”的发展坐标。“中央文化区”的打造,将如何引领老城区功能再造、活力注入、环境改善和质量提升?四方区将如何在这个文化内涵下实现“宜商宜居宜创业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区”的战略目标?记者就此类问题专访了四方区委书记张锡君。

    代表城市核心价值新高度

    记者:“中央文化区”这个概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有点陌生,请解释一下好吗?

    张锡君:好的。“中央文化区”(Central Culture District)的概念,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理论,是新型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过:“城市不仅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是一个灵魂。”中央文化区就是这种“气氛、特征、灵魂”的最好阐释。

    中央文化区(简称CCD)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些由若干功能区组成,可满足城市主流人群集中居住、消费、娱乐、教育需求,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并具有城市一流生活素质、高尚人文内涵和完美生态环境的居住区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文化区已经存在和发展了若干年,无论是纽约的曼哈顿中央花园,还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都以优质的硬件配套和高端的文化元素锁定了高端群体的目光。而在国内,上海的“徐家汇——虹桥”、深圳的香蜜湖、武汉的首义片区等也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发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潘什梅尔的那句话,中央文化区是“气氛、特征、灵魂”的最好阐释,能否具体谈一下它包含哪些方面?

    张锡君:中央文化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宜居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先进的文化教育设施等物质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主要包括:一是传统文化元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更是中央文化区建设的根。二是时尚文化元素,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居民现代化的生活观念、消费方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三是建筑文化元素。表现为处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城市过去与未来发展等建筑文化关系的能力,体现着城市的个性特征和整体形象。四是市民文化元素。主要有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群众文化等文化形态,反映着城市的文明和活力。五是制度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城市的法制程度、行政效能、公务人员的素养以及规章制度等。六是文化产业元素。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策划咨询、休闲旅游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中央文化区可以概括为,既是教育、科技、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区域,代表了城市核心价值的新高度。

    四方拥有浓厚文化氛围

    记者:打造“中央文化区”,肯定要具备一些先天条件,“白手起家”恐怕很难,像一个人的成功一样需要一定的天赋。四方区在这方面有哪些“天赋”呢?

    张锡君:四方区作为青岛市的老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地理中心,既保持着极具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特质、文化风俗和文化氛围,也具备很多充满时代特征的现代风貌。建设中央文化区四方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青岛市加快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都为四方打造中央文化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天赋”:四方是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方区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云南等地的移民陆续定居,并形成了四方村、小村庄、湖岛村等村落。500多年前,海云庵道观兴建,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了青岛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海云庵糖球会,连续举办20届的糖球会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并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历史久远的老村落、老风俗,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共同组成了青岛的本土文化。四方还是青岛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四方区近代工业史代表了整个青岛市的工业进程。四方是青岛革命运动的摇篮,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并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四方是青岛城市文明的见证,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根植于四方。四方是青岛群众文化的先行者,四方是全国文化先进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四方区文化活动品牌丰富,邻居节、百姓论坛等社区文化活动叫响岛城,营造了和谐融洽的邻里氛围。从地理上说,四方是青岛主城区的地理中心。

    用文化带动综合竞争力

    记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问在“中央文化区”这个目标下,四方区有没有具体的实现步骤和发展路径?

    张锡君:今后3-5年,四方区建设中央文化区的目标是:以产业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坚持“文化引领未来、变革再造功能、创新激发活力、实干成就梦想”的理念,以提升文化实力带动城区综合竞争力,建设传统文化更厚重、文化经济更鲜明、民俗特色更彰显、生态环境更宜居的青岛文化高地。总体思路是:按照先树名气——再引人气——后聚财气的三段式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一年稳步推进”,制定科学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设青岛市文化大厦、海岸锦城红锦坊等文化地标,打造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形成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的文化型社区。“三年整体突破”,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五大组团”的规划建设,带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信息科技、餐饮酒店等产业的全面发展。“五年实现跨越”,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在重点文化产业、文化地标项目、文化产业带建设上形成规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增加,进而树起中央文化区新形象。

    记者:近来各媒体高度关注了四方区“五大组团”的建设,请问“五大组团”的建设,对于“中央文化区”目标的实现有何推进作用?

    张锡君:“五大组团”是“中央文化区”的载体建设,四方区将加快“五大组团”项目规划建设,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先期建设以“五大组团”为重点,进行集中建设,力求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搭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具体来说,这“五大组团”包括:东部卓越四方创意公园组团:依托双山、保儿等村庄改造,构筑创意SOHO群、国际BLOCK街区、企业研发公园等七大功能板块,布局商务办公、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产业,今年下半年将全面启动。西部欢乐滨海城组团:在胶州湾东海岸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打造多元化、富有动感的时尚文化新区。南部建筑创意产业园组团:打造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建筑创意产业集聚区。北部科大都市科技园组团:打造成以科研教育、居住为主,兼有体育、休闲功能的科教区。中部城市新都心组团:打造成集便捷交通、生态园林、居住功能、成熟生活、商务中心五大功能为一体的青岛城市新中心。

    扩大并利用文化品牌

    记者:我们知道,糖球会、邻居节等节会已经成为四方区响亮的文化名片,在打造“中央文化区”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品牌是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张锡君:是这样的。在发展路径上,四方区将坚持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双管齐下。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高品位、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立以海云庵糖球会等特色节会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以群众文化艺术节为主体的广场文化、以邻居节为主体的社区文化、以市民读书节为主体的基层文化等特色活动品牌,并辐射和带动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发展。

    另外,四方区将注重发掘和保护,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要依托老城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工业遗存,培育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社区文化、生态文化、时尚文化和汽车文化。结合老城区改造和老企业搬迁,对海云庵周边城区功能进行整合和完善,重点打造嘉禾路小吃街、中华百艺坊和海云广场、糖球广场“一街一坊两广场”,聚集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逐步将海云庵周边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俗文化特色街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抓好支部旧址修建工程,不断丰富和挖掘支部旧址的历史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断扩大汽车贸易大道“中国特色商业街”的影响力,完成概念性规划的修编,重点推进景观工程、基础设施和宣传推介工作,大力发展汽车文化;利用不可复制的工业遗存和老企业、老厂房,在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基础上,通过创意和设计,为其注入新的产业元素,形成功能错位、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打造机车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橡胶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形成工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共荣共生的格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四方邻居节活动丰富多彩 邀市民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