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海军节专访老海军:驾驶木制艇缉捕特务船(图)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24 11:40:49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刚参军时的苗永润(右一),手中的望远镜视野范围达到30海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系列人物专访:苗永润

    青岛新闻网4月24日讯 这几天,68岁的苗永润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楼下的报摊买早报,而在以往,他只保持着下午看晚报的习惯。让苗永润改变生活节奏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建国60周年海军大阅兵,作为一名亲身经历中国海军巨大变革的老海军,

苗永润对这一切的感触尤为真切。

    为梦想,放弃36块钱工资

    1958年,年仅17岁的苗永润登上了老家聊城通往青岛的汽车。当时,聊城计划建设一个轻纺机械厂,组织了一批年轻人来青岛学习,苗永润便在其中。或许连苗永润自己都没想到,在青岛,有一片蔚蓝的大海在等待着他。

    3年学徒期满后,苗永润无意间在街头看到了征兵的海报,这让正准备收拾行装返回老家的他心里翻江倒海,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学校看过的电影里中国屡屡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镜头,而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突破口,都是从海上,旧中国“有海无防”的现实在他心中留下了烙印。恰巧在那时,心中的抱负被现实的机会所触动,苗永润毅然决定放弃回乡工作参加海军。

    当时,苗永润的这一选择让父亲勃然大怒。本来苗永润回聊城后,就可以成为二等技工而拿到每月36块钱的工资,父母还指望着他能养家糊口,而参军后只能拿到6块钱的补贴,除此之外,当时在聊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好男儿,不当兵”,苗永润的父亲从内心里并不支持儿子参军,在父亲眼中,和平年代最应该参加的是生产。

 
1972年,苗永润去武汉接兵时在长江大桥前的留影,手中的毛主席语录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从木制炮艇到一流导弹巡洋舰

    1961年8月,新兵苗永润首先来到威海刘公岛北海舰队训练团学习航海专业。那时候我国海军刚建军不久,队伍的装备也比较差,当时海军的主力舰队除了苏联支援的4条驱逐舰外,其他大都是国民党部队留下的,在苗永润的印象里,一部分装备还是清朝北洋海军留下的,有些炮艇甚至是木壳制造。此外,士兵的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苗永润的初中文化在班里已经算是高学历,有些兵甚至连给家人的信都不会写。

    时光荏苒。历经半个世纪的变迁,我国海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83年退伍之后,几乎每次有关海军的消息都逃脱不了苗永润的眼睛,但逢有军事节目,他都会准时在电视机前收看。谈到海军的变化,他如数家珍:“如今我们国产的驱逐舰已经都第三代了,导弹的普遍应用让我们的海防固若金汤,老百姓的心里感到很安稳。”

    驾驶木制艇一夜猛追特务船

    在刘公岛进行了一年多的航海技术学习后,苗永润被分配到北海舰队工程部工程船大队,负责海上拖船、运输等工作,由于那时海军船艇比较稀缺,负责后勤的苗永润还亲身参与过一场特务艇的追缴任务。

    1967年秋天,正在沙子口服役的苗永润接到一个任务,支队接到报告称一艘特务艇可能已经进入了胶州湾,苗永润作为掌舵马上投入了巡逻追捕任务,时至今日,苗永润依然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他驾驶的是一艘从石岛调拨到青岛的巡逻艇,船是木制结构,船上除了两艘机枪外没有其他的武器,苗永润驾驶着船沿着沙子口、石老人至大公岛的区域来回巡逻,当天晚上的风浪非常大,苗永润连续驾驶接近10个小时,有时一边操舵一边呕吐,他的身边还放着脸盆,“连苦水都吐出来了。”他笑着回忆说。

    直到最后,苗永润也没有发现特务艇的影子,“当时的船太小了,否则不会出现严重晕船的情况。那样的情况现在是肯定不会发生了。”

和妻子在家里合影,身后的书法是苗永润的佳作

    老海军更希望看到海军强大

    现在的苗永润已经即将进入古稀之年,老人最大的爱好不是去楼下打扑克、下象棋,而是钟情于书法,他现在每月都参加书法协会组织的活动。去年在两岸直航开通之际,他的一幅作品获得了市优秀奖。除了书法之外,老人每天都会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特别关注》栏目,天下大事了然于心。

    在苗永润家并不宽敞的客厅里,老人给记者翻阅着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会附带着一段深情的回忆。

    记者翻看着那些照片,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海军史。(记者 任俊峰)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首发:3万人挤爆房展大厅 地铁旁楼盘成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