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节会类> 红岛蛤蜊节> 新闻速递 > 正文

红岛蛤蜊节:红岛街道奏响“农民增收曲”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20 16:30:15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近年来,红岛街道以保护与发展辩证思路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发展滨海旅游业、壮大传统养殖业、升级海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工程,通过“促、引、帮”三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取得的显著成效。2006年上半年,三大产业受益农户达13000多户,占全街道总户数的近85%2005年,街道群众人均纯收入达5540元。街道通过发展三大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发展旅游产业“促”农民增收

    作为青岛多年的水产状元镇,红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以红岛蛤蜊为代表的海水产早已名扬海内外,目前,全街道发展蛤蜊养殖面积5万余亩,丰富的海洋资源,深厚的历史沉淀,使红岛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前期条件。2003年,街道在聘请专业院所进行科学评估、规划的基础上,于“五一”期间,开辟了“红岛赶海园”特色旅游区,开展赶海拾贝为主要内容的趣味旅游活动,迈出了红岛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2004年,街道举办首届青岛红岛蛤蜊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条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滨海旅游业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街道加强对沿海一线的保护,保持了红岛原有的原始自然风貌,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配套完善了各项旅游设施,红岛的滨海旅游业形成了西大洋休闲渔村、东大洋赶海观光园、宿流黄澜海韵苑、韩家民俗村、青云宫五大旅游景区,形成以“海文化”为主题,以休闲渔业、渔家民俗、娱乐为主线,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为目标,以赶海、耕海、吃海、游海为特色的四大旅游版块,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2006年第三届蛤蜊节更是取得的了历史性的突破,12天的时间,吸引游客21.6万人,全街道增加各项收入达3000余万元。

    据街道分管同志介绍,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街道始终坚持“政府投入,群众受益”原则,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搭建一个长期增收的平台,受益最大的是广大群众。在西大洋社区我们见到了正在招呼客人的渔家宾馆经营者赵丕起,据他介绍,蛤蜊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了满足部分游客在此游玩后要在当地住一晚,吃一顿正宗的渔家饭,感受一个渔家生活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街道发动当地群众把自己家闲置的房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的装修发展渔家宾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蛤蜊节期间他家每天的入住率达到90%以上,蛤蜊节过后游客不断,平均入住率也能达到50%以上,仅在西大洋像他一样开渔家宾馆的渔民就有30多家,有些渔民觉得开渔家宾馆投资少,回报高,比下海省力又挣钱,所以干脆海也不下了,专心干起了这行生意。随着滨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经济注入的强大的增长动力,全街道大小水产加工企业40余家,以蛤蜊为拳头的产品远销日、韩、美等式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街道年水产品出口总量28740吨,出品创汇达85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蛤蜊节开拓了当地群众的思路,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街道劳动力逐渐海上生产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全街道餐饮饭店发展到200余家,渔家宴宾馆60余家,平均年收入均达万远以上,批发零售业200余家,从事蛤蜊外运的居民达300余户,二、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万余人,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火爆的渔乡旅游成功实现了红岛街道“以资源为媒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初衷,也彰显出渔乡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

    升级养殖产业“引”农民收入

    海水养殖业一直是红岛街道的支柱性产业,街道拥有7万亩养殖滩涂,沿海一线分布着6000余亩虾池。多年以来,海水养殖业一直是红岛人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由于养殖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近年来,养殖效益呈下滑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街道一方面通过“挖掘资源潜力、拉长产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行科学养殖,提高蛤蜊、对虾养殖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引进新的养殖品种。海参养殖就是近几年我街道为加快水产业结构调整而新引进的养殖品种之一。2003年,经过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和技术攻关,利用虾池进行改造、试养的100亩海参大获成功,试养成功的基础上,街道认为发展海参养殖,提高养殖品种档次和养殖效益是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帮助养殖业户快速致富的一条捷径。街道积极动员各养殖业户对现有的虾池进行改造,发展海参养殖,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街道的大力引导下,同时也看到海参养殖巨大的利润回报,养殖业户纷纷改行,打起了养殖海参的主意。海参养殖户孙章德向我们介绍,他有60亩虾池,前几年由于对虾病害影响,养殖效益一直不理想,有一阵他甚至在虾池内养殖了蛤蜊,2003年在看到别人试养殖的海参成功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后,他对自己的虾池进行了清於和垒石改造,从事海参养殖,第二年养殖成功后不仅把改造和苗种费用挣了回来,还有不小的营利。

    据悉,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全街道已推广虾池垒石养殖海参面积2500亩,今年年底将达到3000亩以上,按照亩年产值5万元计算,今年街道海参养殖总产值可达1.2亿元,纯利润4000万元以上。

    壮大传统产业“帮”农民增收

    记者来到小庄社区特种动物养殖小区养殖业户徐庆国家看到,他正在给动物喂食,她家现在养殖水貂、狐狸、獾等特种动物共1500只,养殖数量比去年增加40%,年底有望达到2000只,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该社区书记告诉记者,这个养殖小区是2003年规划的,占地近100亩,有80多户群众在这里从事特种动物养殖,相当于全社区总人口的近二分之一,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加,现在这个养殖小区基本上都满了,还得想办法让群众到别的去养殖。其实像小庄社区这种现象只是红岛养殖业红火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悉,特种动物养殖业是红岛传统产业,红岛人养殖特种动物已有40多年的历史,80年代初期,由于受国际影响,毛皮市场价格下跌到历史最低水平,红岛特种动物养殖业也陷入了低谷。到90年代,毛皮价格逐年回升,近几年,毛皮价格更是强势走高,按现在的市场价格每只特种动物的纯收入为100150元,按中等养殖户500只计算,每年纯收入达5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该街道认识到发展特种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红岛养殖特种动物有数十年的历史,养殖技术和加工工艺更是轻车熟路。为此街道大力鼓励、引导群众从事此行业,并给养殖业户们一定的扶持资金。近几年来,进行特种动物养殖的业户急速增加,养殖规模呈膨胀式扩大。为了帮助养殖业户维护切身利益,街道专门成立了特种动物养殖协会,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养殖户销售的毛皮,由养殖协会统一定价,防止了养殖户之间为争客户而相互压价,从而保护养殖业户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特种动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道认识到一个问题,这些养殖户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家庭园养殖,养殖规模受到了场地的限制,而且还影响了家庭及周边环境。这对这一问题街道决定在各社区规划特种动物养殖小区,实行集约化养殖,这样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利于社区环境整治,有利于养殖户之间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难题。目前在全街道17个社区中,已有13个社区规划建设了特种动物养殖小区,全街道特种动物养殖业户已达到近400户,特种动物养殖数量达到近30万只,养殖量占全区总量的90%,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最大的特种动物养殖基地。据统计,仅发展特种动物养殖一项,该街道增加农民年纯收入26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加860元。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红岛蛤蜊节:生态节会  民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