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劈柴院——青岛大众文化新地标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13 10:19:30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青岛大众文化新地标 ——写在劈柴院改造开街之际

    劈柴院的市井魅力

    进入劈柴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青色砖墙及独具特色的小吃招牌:豆腐脑、坛子肉、火烧、拉面、合饼、馄饨、炉包、水饺……在顺兴楼旁边还有一家老豆腐店,豆腐细嫩,口味纯正,附近的饭店都来这里进货。

    没有海参鲍翅,这些特色小吃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群。在试营业期间,每到中午时分,劈柴院就人声鼎

沸,有的小吃店门口甚至排起长队。

    前天中午,劈柴院甫一开街就传来阵阵叫好之声。原来,在江宁会馆的紫金阁剧场内,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先生正在为大家说相声。马先生的精彩表演引来阵阵鼓掌、喝彩声。在离舞台不远处,一处旋转楼梯拐角处就写着“马三立说相声处”的字样。

    如此景象给人这样的错觉,似乎劈柴院穿越时空隧道,重新回到几十年前。

    据市南区有关部门介绍,从现在开始到“五一”,江宁会馆里的曲艺表演将由每天一场增加到两场,到七八月份将增加到三场。届时,劈柴院应是丝竹声、喝彩声不断。

    有关人士还介绍说,劈柴院从来都是大众的,是市井文化的体现。在劈柴院改造重建过程中,市南区也一直注重凝聚人气。因为有人气才会有活力,而人气就来源于各色小吃的吸引力、来自特色文艺表演的魅力。

    “三个不变”的历史厚度

    到一座城市,不仅要看到它的现在,更要了解它的历史。正是这个原因,“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才成为杭州宋城的最大卖点。寻找历史的根系,是那个“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哲学提问的现实版。

    青岛具有百年历史,因此,劈柴院中山路门上雕刻的“1902”就有了足够的冲击力。因为这意味着历经百年沧桑的劈柴院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

    其实,劈柴院本身也体现着青岛的文化特征。劈柴院是旧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江浙民居情调。狭窄的道路、比肩而立的二三层小楼、古朴的青色砖墙、厚重的木质大门处处体现着江浙特色,也见证了青岛这座移民城市的发展历程。

    考虑到劈柴院所承载的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改造过程中,市南区坚持了“三个不变”:楼间小巷等道路空间尺度不变,楼梯、回廊、空间布局等建筑结构肌理不变,原有的休闲娱乐餐饮的产业定位不变,最大限度地恢复劈柴院的原貌。也正是这些不变,给了游客与市民前往劈柴院的理由。一位市民说:“坐在这里,给人一种一晃百年的感觉。”触摸历史、感受过去,这正是劈柴院吸引广大市民与游客的最有力的理由。

    在改造过程中,市南区十分注重挖掘劈柴院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之与中山路形成良性互动:来中山路必到劈柴院;到劈柴院必经中山路。从中山路逛到劈柴院,人们可以领略到青岛的殖民历史和移民城市的特色。而两者之间的互动必将进一步带动旅游的发展。中山路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庆介绍说,下一步,将依托中山路,将劈柴院、天主教堂、浙江路德式风情街和栈桥穿联起来,打造旅游拳头产品,提升老城区的旅游功能。

    历史文化与商业功能的价值融合

    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商业街区老建筑成为众所关注的话题。劈柴院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模式,那就是充分挖掘老建筑的商业功能,使老建筑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劈柴院上的建筑依然承担着各自的商业功能。临街的店铺是鳞次栉比的饭店餐馆。目前,劈柴院入驻商户达64家,包括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经营项目,其中,餐饮企业达46家,可以同时容纳3000人就餐。江宁路东端的里院则被建成有大小客房50多间的客栈,深红色的木制旋梯、雕花木刻的回廊、仿古雕花的家具突出了怀旧的情调。

    只有为现代所有,旧建筑才具有生命力。中山路改造指挥部指挥助理王锡南介绍说,试营业以来,每天都会有5000多人来到劈柴院。到了周末,人数更多,高峰时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 本报记者 姜慧丽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日报:民俗文化助推劈柴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