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知名专家相约捐献遗体 青岛建最感人群雕缅怀

1
青岛新闻网 2009-03-31 07:35:48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最感人的雕塑三天后落成

    两位专家沈福彭和束星北生前的约定拉开了岛城遗体捐献序幕 “奉献的约定”群雕4月3日入驻奉献林

束星北的女儿束美新(左)和沈福彭的女儿沈华

为青岛红十字博爱教育基地揭牌

    早报讯 上个世纪70年代,两位国内知名专家之间的一个约定拉开了岛城自愿捐献遗体的序幕,沈福彭和束星北分别在1982年和1983年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用做医学教研,其中沈福彭的人体骨架至今还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站岗”。二十多年后,沈福彭和束星北“奉献的约定”群雕,清明节前将在青岛市遗体捐献者奉献林落成,两位老人再次“握手”,见证岛城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

    两位老人将再次“握手”

    昨天上午,市红十字会和市文明办联合在福宁园公墓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奉献的约定”群雕的筹备情况,沈福彭的女儿沈华和束星北的女儿束美新在遗体捐献者奉献林为青岛红十字博爱教育基地揭牌。

    “沈福彭和束星北的家属已在奉献林内选址栽下纪念树,两位老人的雕像随后也将在这里落成,供后人瞻仰。”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丁钢介绍,两位前辈拉开了岛城自愿捐献遗体的序幕,为两位前辈在奉献林设立这组雕塑,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据了解,沈福彭和束星北握手交谈的铜制雕像将于4月3日在青岛遗体捐献者奉献林正式揭幕。

    “奉献的约定”感动后人

    沈华和束美新给大家讲述了那段约定的故事,两位老人生前就是很好的朋友,虽然束星北是物理学专家、沈福彭是医学专家,但他们有共同的科学精神。上个世纪70年代,束星北和沈福彭都被打成“右派”,安排在当时的青岛医学院“改造”。束星北负责打扫卫生,沈福彭负责整理解剖教研室的标本。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聊起当时供学生做研究的人体标本稀缺的现象,就做了一个约定:去世后捐出自己的遗体,让学生们做研究,也希望他们的行为起个表率作用,让更多人加入到自愿捐献遗体的行列来。

    “从1982年沈福彭实现遗体捐献以来,到目前岛城已经有157人实现了遗体捐献。”市红十字会主任张少芹介绍,遗体、器官捐献行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的志愿者已有近1300人。

    生命奉献展厅将落成

    发布会上,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介绍了即将落成的“生命奉献展厅”的筹备情况,展厅位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解剖教研室,目前正在装修中,预计5月份投入使用,这里将为捐献者家属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告别、纪念和缅怀的场所,室内将展出捐献者沈福彭、束星北、杨占奇、小杨帆、于永广等捐献者的感人事迹,供社会各界缅怀、学习。

    “生命奉献展厅将和遗体捐献者奉献林成为我市精神文明的又一个窗口。”市文明办督查调研处处长韩大钧说。(记者 孙启孟 摄影报道)

    束美新:父亲的胸怀影响着子女

    “父亲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小事,一心都是想着科学研究和教学。”束美新回忆,束星北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放心不下他的学生,他们都在教室等着他。”束美新说,父亲70多岁的时候还主持国家一个重点项目的物理测算,去世前不止一次说过要将遗体用于科学研究,他因为肺不好,常年需要往鼻孔内喷肾上腺素,想让学生们研究这种药物对心脏的副作用,同时也研究一下他的大脑是不是和平常人不一样。

    “我们子女们都被父亲的这种胸怀感动。”束美新告诉记者,他们姊妹7个都佩服父亲,希望能做像父亲一样伟大的人。

    沈华:父亲遗言是病理感受

    “父亲在1980年就把自己身体的病理解剖重点写了下来,方便日后的解剖研究。”沈华告诉记者,沈福彭少年时得过瘫痪,从14岁到18岁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因为沈华的爷爷也是外科医生,所以通过矫正骨骼,沈福彭重新站了起来,考上了大学,但脊柱却少了两节,在沈福彭看来,他的骨骼情况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全身发冷,先从脚开始,已经到脖子……”沈华说,这是父亲最后的语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他的病理感受,向后辈传达对医学实践有用的信息。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王书坚副市长做客民生在线续 152个热帖已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