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岛城首届诚信健身机构评选
·市妇联帮您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
·阳光检察: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机票频道:3.15有奖调查开始了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比翼齐飞
 

青岛新闻网 2009-03-10 10:35:22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进程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融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科学发展观”,通过一次次掀起新的思想解放浪潮,不断推动着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升华和跃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使我们得以站在一个全新的制高点上,检阅我们的发展成就,审视我们的发展方式,梳理我们的发展思路,修正我们的发展偏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是我们在战略高度
把握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其中“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 “五个统筹”中贯彻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大命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不可或缺的互补前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30年,通过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中国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相比,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及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逐渐凸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为15.3‰,孕产妇死亡率为36.6/10万,两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15种传染病。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自2004年起,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启动,实现了37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截至2007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已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实现了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农合制度的目标。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卫生机构数量由16.97万个增加到29.84万个;每万人口执业医师由10.8人增加到15.4人。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制度转型。以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为起点,我国先后启动了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过一系列试点探索,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并逐步规范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于1997年实现了统一,2005年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于1998年开始全面建立,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于1986年建立,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对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人们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作出了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制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僵化模式,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据统计,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838万人,年均增加1270万人,年均增长2.3%。29年间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净增就业人数的1.85倍。

    3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

    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发展成果给体育事业带来了无限活力和巨大动力。同时,体育的改革发展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竞技体育的大突破是“国运盛、体育兴”的最好诠释。

    伴随发展进程,经济社会不协调的矛盾渐显

    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推进的。在经济改革攻坚战步步告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一些关联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

    一是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同时,随着农村和农业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使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压力陡然增大,显性失业和隐型失业都明显增长。

    二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衔接出现问题。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加强和完善。

    三是社会管理相对落后。治安管理、安全管理、危机处理、环境管理都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四是社会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令人关注。

    其他社会问题如廉政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都十分突出,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应当看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现象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从发展的原理看,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初期和中期,我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提高效率上,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关系上明显向效率倾斜,这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只能伴随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一步步提高和深化。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近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趋向改善

    从认识的转变上看,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从“六五”计划就开始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愈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之间关系的协调,强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保护和改善居民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有机整体提了出来,反映出党对于发展问题认识上的飞跃。

    从发展目标的调整来看,无论是“十一五”规划还是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在目标制定上对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倾斜度和关注度都有明显提高。

    从政府投入变化上看,近年来政府开始逐渐增加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在卫生方面,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2003-2007年5年累计比前5年增长1.27倍。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卫生总费用构成中,近年来个人支出比重持续下降,政府预算和社会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近5年累计比前5年增长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在文化和体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事业支出5年累计3104亿元,比前5年增长1.3倍。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仅努力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而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积极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方面也作出不少有益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社会事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探究其深层症结,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对于发展社会事业的功能定位是关键问题。如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没有科学界定政府的功能和职责,导致过度依赖市场,应该是产生诸多问题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看,“提高效率靠市场,把握公平靠政府;保障大众基本需求靠政府,满足高层次、多样化需求靠市场”应是政府和市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功能界定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深刻和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发展社会事业的职责和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强化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定能早日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定能早日实现。(记者 高蓝星)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