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退休研究员宋正海表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
■对话动机
继“万人签名反对中医”后,近日网络又掀起一场关
于是否将伪科学从《科普法》中除去、保护传统文化的激烈论争:150名学者签名支持废除“伪科学”,却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
在这场争论中,宋正海与何祚庥、方舟子等科技界学者或网络名人,作为观点不一的两派代表,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日,本报专访了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自然史所退休研究员宋正海。
新京报:这场论争一开始是因为什么?怎么想到找学者联名?
宋正海:其实我很早就和何祚庥、方舟子那派有分歧了。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后,陆续开始。这个讲座主要针对灾害、资源、生态等问题进行讨论,偶尔也请一些民间科学家来做讲座,其中涉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但他们对这些成果给予压制。
新京报:你指的什么成果?
宋正海:最早比如在航天部工作的蒋春暄写数学相关论文,他的工作是研究航天仪器,但对数学很感兴趣,我们认为他的数论的成果很大,在国外他也发表了一些专著,但国内不评审。我们就写文章让大家深思一下蒋春暄现象,批评对民间科学的压制行为。
后来方舟子在网上开打假专栏,批评蒋春暄和我们,分歧就开始了。后来包括刘子华的阴阳八卦论和前不久“取消中医”的论争等,也是这样。
曾对方舟子“打假”有好感
新京报:你本人认识方舟子和何祚庥吗?
宋正海:我很早就听说过方舟子,知道他在学术上打假,有好感。何祚庥上世纪80年代听他在科学院做过讲座。跟何祚庥的分歧主要在对周易问题等传统文化的争议上,他认为周易是伪科学。
另外,他们批评在65年前提出“第十大行星假设”的刘子华是伪科学。2005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在65年前就预测出了这颗行星,预测者就是留法博士刘子华(1992年因病去世)。
方舟子此后撰文称之为“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2005年底,北京某报将“八卦专家预测十大行星”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今年6月,刘子华亲属把方舟子及相关媒体告上法庭,北京二中院一审判决原告胜诉,称学术可以争论,但不能采用侮辱人格的方式。
新京报:就现在来看,学界关于科学、伪科学定义也一直有争论,在这种背景下,似乎暂时都不会有定论,也说服不了对方,为什么还要争呢?
宋正海:关键是方舟子等人现在攻击的已经不是某一个集体,而是攻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等上面,把这些都打成伪科学。对很多民间科学的成果也采取压制的态度,否定全面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科学。
特别是前段时间由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万人大签名反对中医后,我就开始酝酿联名反对的事情,写成“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一文,呼吁把这个词从科普法中删除,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发电子邮件陆续征集到150个签名,这些人来自社科院、中科院、气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绝大部分都是高级职称或高级职务。
新京报:到目前相关部门态度怎样?
宋正海:没有具体的反馈,我们也只是汇报一下,希望引起高层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的地方,但给中医等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不太恰当。
“反对网络大字报扣帽子”
新京报:你们觉得“伪科学”这个词不能用了?
宋正海:现实中确实有伪科学存在,制止学术界的造假行为也确实有必要,但不能把这个词扩大化,不能动不动就用网络大字报,把一些不符合科学定义的东西扣上伪科学的帽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借学术之名、招摇撞骗的行为也可以列入民法或刑法中解决,似乎“伪科学”这个词有点多余。
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针对一些具体的事件,国家可以调查,没必要让一些人搞成网络大字报的形式。而且不光是大字报,我担心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伪科学)这个词现在被滥用了,我们建议取消,说成是“非科学”什么的都可以;而且“伪科学”的伤害性很大,造成很多人一辈子翻不了身。一些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处境其实不太好,之前提到的蒋春暄由于对学术很痴迷,妻子离开了他,也没有孩子,到现在孤零零一个人。
“我们的科学是整体性科学”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之前提到的刘子华的观点?
宋正海:他是从一些化石的发现出发,应用天文学公开发表的成果,进行计算,推测出第十颗行星的存在。
新京报:他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宋正海:根基是周易八卦理论。
新京报:可是现在关于周易是否是科学本身还有很多争论呢?
宋正海:周易是中国的传统科学,和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当然不一样。一些学术发展上的非共识成果,往往具有挑战性,需要实践进一步检验,比如工程物理、数学等简单探索,用西方还原论、实证论应用,往往得心应手,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出来。
我们的科学是整体性科学,中国很多重大发明都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21世纪人类面临不断增多的环境、生态等问题,很难重复验证,各因素也很难分割,需要用整体论去把握。
新京报:这些你认为的科学如果不“打”,能够走多远?
宋正海:当然能走很远。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外国现在已经开始主动学习中国整体科学,西方的系统论,都普遍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营养。
“传统文化已到危难时刻”
新京报:那从你的说法中,文化是不是等于科学?
宋正海:也不是。但在科学的体系中,文化可以影响科学。
新京报:但无论何祚庥还是方舟子,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啊。
宋正海:他们整个路子已经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而是要消灭中医等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
新京报:可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果真消灭得了吗?
宋正海:那就要看大家的努力了。要重视我们自己的科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史,我一辈子都在做这个。
新京报:那是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就是科学?
宋正海:也不是,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也有糟粕,有阻碍作用,要具体区分。
“科学假设不能一棍子打死”
新京报:那你认为刘子华的阴阳八卦论是科学吗?
宋正海:至少算是科学假设。还没有得到广泛承认的科学理论可以先叫科学假设,不要一开始把假设作为伪科学学说,一棍子打死。科学假设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错的就是伪科学。将一些假设一下子定义为科学、伪科学,不是科学的态度,将会阻碍科学的进展。
“我很愿意方舟子来讲座”
新京报:那你觉得你和方舟子他们怎么才能达到和解?
宋正海:如果他回到原来的反学术腐败的老路上,我们是能够和解的,仍然很佩服他。只希望他们不要再动不动扣帽子。我们也从来没有动不动给他们扣帽子啊。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周易是不是玄学等,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争论,但那时候是政治和救亡图存的需要,目前处于和平时期,争论仍将持续很长时期,但争论不能变味了,不能往全盘西化上走。
如果方舟子他们愿意到我们的讲座去讲一讲,我是很愿意的,对于他批判过的那些人,我可以做中间人,大家可以面对面辩论。以前我们也找过一些反对民间科学的学者来讲课,大家面对面,有什么问题各自说理,很好沟通的。
“民间科技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新京报:此次的论争,你一直自认为站在“民间科学家”一边?难道还有“官方科学家之称”?
宋正海:是的,一般来说官方科学家就是拿国家的钱做研究。而民间科学家一直处于无资助的状态,处境很不好,还动不动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去年我们曾联名给中央写过信,呼吁国家重视民间科学和研究者,后来国家领导人批转有关部门办理,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专门派部长与我们座谈。
去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袁隆平也到场了,当地政府也很支持。希望国家能有进一步的政策的倾斜。民间科学家的处境很可怜,经济上没有条件开展科研,文章也发表不了,国家可以想办法管起来,给予适当资助,说不定这里头就能产生大的科研成果。
新京报:今后你打算继续坚持争论吗?
宋正海:在我们的讲座上,关于科学、伪科学定义的讨论还会继续,但就我和方舟子等人的具体论争,再吵下去也不好,因为现在社会的诚信危机很严重,再吵下去担心对学术的伤害很大,今后我会逐渐拒绝采访。
■对话人物
宋正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1938年生于浙江海宁,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至1998年退休。长期从事地理学史、海洋学史、科学史理论、历史自然学研究。发表论文、文章400篇;出版专著和主编论文集20余部。
1990年创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现“讲座”已办到约700讲,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等领域。
■相关背景
从中医之辩到伪科学之争
今年10月7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博客上声称中医“不科学”、“不安全”,发帖征集签名,要求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让中医脱离国家医疗体制,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从此引发了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大辩论。
此前,何祚庥就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万人签名”之后,何祚庥说自己评论中医的一个准则就是: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和精神。他认为中医的基础———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套理论是不科学的。方舟子则称中医为“中医骗子”,认为中医不可证伪,不是科学;很多中医药有多种毒副作用。而宋正海等人则极力捍卫中医。
2006年11月15日,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剑锋直指方舟子、何祚庥为代表的“打假人”。截至11月30日,共有150名学者签名表示支持。何祚庥和方舟子等人则认为,此举“非常荒唐”,是一出“闹剧”。 采写:本报记者
申剑丽 摄影:本报记者 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