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政务要闻 > 时政评论 > 正文  
 
南方网:从瑞士幼儿园制度看民族胸怀

青岛新闻网  2006-08-21 05:49:00 南方网

 

  你知道世界上最“和谐”的国家是哪里吗?

  世界上最“和谐”的国家是位于阿尔卑斯山地的“瑞士共和国”。

  瑞士是当今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也是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

  瑞士经济发达,风光秀丽,政治清明,文化繁荣……

  瑞士的社会秩序空前安定,是真个夜不闭
户,道不损遗;尤其令人敬仰的是这个国家没有黑社会,也没有色情业。

  古代中国有一句民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但那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今天的中国没做亏心事的人恐怕担惊受怕的日子更多,做了亏心事的人反到颐指气使。真正让这句民谚落到实处的国家则是瑞士。

  瑞士的“和谐”之处在于这个国家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本土人还是外地人,都生活得幸福充实,对前途充满希望……

  在文明程度上,瑞士是一个相当人性化的国家,也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城市街道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每条街道都有专为盲人设置的“盲道”;人行道与主街道的衔接处均设计成斜坡状,以方便婴儿车和轮椅顺利穿越街道,使残疾人和哺乳期母亲能感受到一片温馨。

  如果这个世界真个有“世外桃园”的话,那么瑞士就是一个。

  瑞士无疑是当今世界最最“美好”的国家。

  瑞士因何会成为最美好的国家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被“国联”划定为永久中立国,使之远离国际战争的干扰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大思想家庄周说过:一个国家外无强邻,内无政敌,这个国家注定要灭亡。

  如果同样的好运落到中国头上,中国会成为另一个瑞士吗?我看未必,好内斗的中国人一旦没有外患,说不准内部会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使庄周先生的预言成为现实。

  更何况瑞士的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发展国民经济所需的能源和资源全靠进口,与之接壤的邻国又没有多余的煤、铁、石油,只能从远离瑞士的中东和北欧进口工业资源,把资源运回瑞士必须“经过”一个或几个国家,得交纳一笔又一笔昂贵的“过境费”……

  瑞士美好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拥有相当高的文明水准。

  上周无意间看到一则描述瑞士幼儿教育的文章,对这个国家的高度文明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瑞士公立幼儿园是一个纯福利性的机构,是专为社会弱势群体开设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把小孩送进公立幼儿园,只有那些单亲家庭才可把小孩送进去,达官显贵家庭的学龄前儿童要想进公立幼儿园连门都没有。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外国难民家庭的小孩可以在公立幼儿园里接受免费教育!

  瑞士公立幼儿园是瑞士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并维持运转的,外国难民没有纳一分钱的税,可只有很少纳税人的小孩可进入公立幼儿园,对这个国家没任何贡献的外国难民的小孩到可自由进入了。

  天底下居然有这样的怪事?会有这样“傻”的国家?让人费解的是这个怪而且傻的国家居然是世界上最富庶和谐的瑞士共和国?

  瑞士真的“傻”吗?

  人类文明的经验显示如此逻辑:有些看似“傻”的行为隐藏着深远的智慧:而那些貌似“精明”的勾当则埋下了灾难的伏笔。

  瑞士的公立幼儿园制度不是“傻”的表现,而是这个民族拥有异常宽阔的胸怀。

  一个人的文明要素是胸怀、能力、品格和责任心,其中胸怀是第一位的;由人组成的民族也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没有胸怀,那么无论他拥有多大的能力,就和《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一个德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民族的胸怀决定了这个民族在文明水准上能够达到的高度。

  民族胸怀突出表现在对“外族”的包容和不歧视。

  一个文明国家听任外来民族自由出入是不可能的;可一旦允许别人进入国门就不得歧视他们。

  瑞士因为是“世外桃园”的缘故,很多国家的公民都希望来这个国家定居,如果能加入瑞士国籍那就更好。但瑞士是一个面积只有四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小国,对外来人口的容纳极为有限,因此也不可能对外族敞开国门。因为国土狭小,瑞士的移民准入制度相当严格,要想进入这个国家长期定居真的比登天还难,除非那些对文明作出特殊贡献或被证明确然受到本国政府不公正迫害的“政治难民”才有资格成为这个花园国度的长住居民。

  瑞士的国门虽然对外只张开一条狭小的缝,但对“政治难民”却敞开胸怀。

  瑞士接纳“政治难民”没有一丝一毫与别国政府为难或建立“第五纵队”的阴暗动机,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偏爱。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南陷入集体疯狂的那些岁月里,瑞士接纳了成千上万的越南难民,其中华裔难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为越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国民素质相当低下,就算难民队伍是这个国家的骄骄者,但群体素质仍和瑞士公民相差一大截。因此当大批难民拥入瑞士后,文明国家所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随着难民潮进入了国门,给瑞士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治安状况恶化,黄、赌、毒死灰复燃,“不按规矩出牌”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尽管黄、赌、毒主要局限于难民区,但影响仍波及到相当多的瑞士人,使瑞士社会面临外来的“反文明冲击”。

  鉴于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加上难民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瑞士政府决定制订一条限制难民进入的条例,尤其是限制和越南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瑞士政府的政务活动是阳光透明的,事无巨细都对全社会公开,从不搞“暗箱作业”,计划中的限制难民条例也很快为全社会所共知。按常识瑞士人应该对政府的这项决定欢欣鼓舞,因为每个瑞士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外来难民的“负性干扰”。把那些不讲卫生且热衷于“无序竞争”的低素质群体赶走后,他们的生活就会恢复宁静详和了,就没有人用牺牲自尊和损害文明的方式来抢他们的饭碗了。

  于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起来游行了,但不是流行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庆祝式游行”,而是抗议性的反政府游行。不是抗议政府当初允许难民进入影响了瑞士人的文明生活秩序;而是抗议政府正在议订的限制难民条例?要求政府继续接纳难民,为外国难民留下必要的避难空间……

  这就是瑞士人!这个民族虽然群山环抱空间狭小,地理环境封闭,但胸怀宽阔得可以容得下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大洋,也难怪这个国家会成为“世界银行”!

  看完这则消息后,我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那时我正在新华社深圳支社干记者,这座城市给予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幼儿园和学校。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凡是移民城市都拥有很强的包容性;可深圳的公立幼儿园和公立学校却暴露出这座城市胸怀的偏狭。

  深圳的公立幼儿园通常不招收打工族家庭的子弟,公立学校也是一样,除非额外交纳一笔打工族根本无力负担的“借读费”,否则你就没门接受象样的教育。那时深圳的打工族比“正版深圳人”在数量上多得多,可这座城市却剥夺了绝大多数公民子弟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尽管打工族对这座城市的整体贡献一点也不比“正版深圳人”少。

  于是打工族家庭的子弟只好就读于五花八门的“私立学校”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南山区一家“私立学校”当了几个月的教师,月薪500元,包吃包住。我周末去看她时,那所“学校”的现状令我震惊,不是亲眼所见就无法相信和平时期现代化都市的“学校”会糟糕成那幅模样。那根本不能称之为“学校”,而是一位潮洲人为住在附近的几家没户口老乡子弟办的一个识字班,一共有四十多名儿童就读。一间四十多个平方的厅屋白天算作教室,晚上是她的卧室,用临时搭起的木板代替课桌,晚上把两张木板拼在一起就是她睡觉的床,语文、数学就她一个教师……

  这就是打工族家庭子女就读的“私立学校”现状,这样的“学校”在深圳还远不止这一家。不少“私立学校”连房子也没有,只是临时用雨布和木头撑起的一个遮挡风雨烈日的棚子……

  别忘了这些打工族子弟都是中国人?深圳也是一个中国城市!

  那时长期困扰我脑际的问题是:打工族子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被剥夺了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因为得不到充分的教育,这个群体的素质就没机会提升,就会与深圳这个现代化都市不合迫,并最终危害这座城市。低素质群体极易走向非理性暴力,是黑社会取之不尽的“兵源”,那些受过充分教育的文明人则是最容易被黑势力伤害的对象。现在是打工族家庭的子女付出代价;若干年后则是有机会接受充分教育的深圳子弟付出代价!

  深圳的治安状况在十年来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在大街上公开抢劫的案件时有发生,是公认的治安糟糕城市。但这能怪谁呢?十年前这座城市就自个埋下了打、砸、抢的种子。

  一个没有胸怀的城市常常会制造出“双输”的结局!

  在我们国家,教育制度的“户口歧视”难道仅是深圳这一家吗?还有多少城市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千秋大计,教育问题是绝不能掉以轻心或视而不见的!

  深圳在中国还算得上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这个城市的胸怀尚且如此,我无法想象内地那些贫困城市会是怎样一幅景观。

  我的家乡就是一个一直坚定向贫困落后迈进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长期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无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这个城市的“排外情绪”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的家乡“外来人”是无法在那里创业发展的,外来人稍微干出一点名堂就会受到名为执法实为“创收”的职能部门轮番“围攻”,流氓地痞也会无孔不入地找茬,所以外来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卷起铺盖走人。所以我们家乡几乎没有长期扎根的外来企业,只有受政府特别保护的个别企业是个例外,出租汽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政府为之出动了多次警力。我回到这座城市时,经常听到市民对着出租车抱怨:“都是外地人在赚我们的钱!”

  难怪这座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的城市会陷于长期落后了!

  难怪我们的“国家主义”从来没有真正战胜过“地方主义”;“中华大国民”依旧停留在理想和期望上。

  比较一下瑞士人对待“外族”的“博爱”和我们对待“外地人”的歧视,两国在文明水准上的差距一目了然。

  瑞士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新京报:禁令之后 须防“变相集资建房”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 啤酒节纪念品“啤酒贝贝”热销
· 学游戏开发拿5千月薪赠时尚MP3
· 《疯狂的石头》2VCD仅售8.8元(图)
·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班招生
· 青岛华侨学校 国际化双语招生招聘
· 半年英语免费学 外教老师带回家
· 06年中国百盛服装设计师邀请赛
· 对外经贸大学MBA班9月16日开学
· 新托福 New Toefl iBT登陆青岛
· 青岛啤酒“我是冠军”大赛启动
· 五色土-投资收益7% 借款仅需三五天
· 俊男靓女快点来-齐鲁情缘交友网
青青岛短信中心
>>点击进入短信频道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