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青岛大学打造高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大平台 本报讯构建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大学生。近几年,青岛大学通过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打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带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 通识教育概念发源于美国,近几年传入中国高校,是指大学生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即学校为学生提供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教育。“1999年以来,青岛大学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教学计划合理地构筑起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加大了由学生任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比重,开设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15%。”青岛大学教务处长夏东伟介绍说。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沟通文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此,青大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四个基本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历史哲学与心理学。“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半强制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一些基本的学科领域必须取得学分,比如理、工类学生至少要在四个领域中的后三个取得两个学分。但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自己来定。”夏东伟介绍。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青大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基础雄厚的优势,每学期开出的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交叉的通选课多达150门。自1999年以来,学校开出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达397门,共计4万多个学时,修课人数达到13万人次,并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供学生有计划地选修。通识教育的开展,让青大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首届全国大学英语写作大赛中,山东赛区有4名选手获特等奖,该校学生占据2席并参加全国总决赛;在2005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艺术展演中,该校有两项艺术作品分获全国二、三等奖。2005年,青岛大学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一等奖6项,获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04年,该校学生4件作品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山东省特等奖2项,其中1项获全国三等奖。 前不久,青大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山东省继山大之后第二个获此称号的高校。(本报记者赵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