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画报 > 上世纪 > 正文
漫说青岛老广告
青岛新闻网  2004-06-20 19:34:45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在我国,广告最初的形式表现为——实物展示、口头呼叫、声响、招牌、幌子、灯笼以及门匾、门楼、酒旗等店铺广告。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为广告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印刷品。现存上海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铜版,就是珍贵的宋代广告印刷史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民族工商业与外国
资本之间相互争夺市场的竞争,刺激了广告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现代形式的报纸、杂志开始在我国出现,标志着近现代广告在我国产生。

  近代广告在青岛的出现,是1897年德国的坚船利炮敲开清帝国的胶州湾大门之后。很长时间里,青岛的本地居民并不知道什么是广告,只是因为一些兜售商品的外文宣传品均来自海上,便习惯地将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张称为“海报”。于是,后来逐渐由妩媚丽人当主角的产品海报,在民间就成为“广告”的代名词。

  实际上,在德占之前,胶澳地区就已经有了原始形式的广告。除了沿街摆摊叫卖的小商贩外,许多小酒馆、药铺、杂货店等商号就有悬帜、悬葫芦等作为象征标志的广告,也有用手绘书写悬挂张贴在店铺外的告示。德占后,因为当局规定禁止木造招牌伸出房屋,所以,各种本地传统广告形式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青岛,真正意义的近代广告最早出现在官方报纸上。1897年德占青岛一周之后,即1897年11月21日,德国人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德文报纸《德国亚细亚报》。这张匆忙露面的简单的德文媒体,成了青岛历史上最早刊登商业广告的公共媒介。1900年7月7日,德国总督府创办了《青岛官报》,当局同时在中山路和湖北路拐角处开办了专门印刷所,印刷出版这份有大量广告刊登的政府官报。史料显示,在整个德占时期一直发行的这份官报文稿多为德文,其中有需要华人知晓的布告、通知、告白之类,则用德文和中文对照刊出,每星期六出版一期。从1900年秋到1901年春,《青岛官报》曾经用半年多时间,连续为柏林一家机动车厂商刊登汽车推销广告。

  资料显示,德占后,纷纷进入青岛的外国资本为了倾销商品和抢占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广告宣传。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青岛早期招贴广告,主要以洋货为主,像香烟广告、化妆品广告、药品广告、银行广告、保险公司广告等。

  当时外国洋行为了推广及拓展产品销路,在其所在国印制大量的招贴广告,再带到中国来,最先以上海为市场,继而便在广州、青岛、香港、哈尔滨、澳门等地大量发行招贴广告,免费赠送市民客户张挂。

  1902年至1903年,已在上海建有维多利亚啤酒厂的一家英德联营公司,决定在青岛开办日尔曼啤酒公司,这家啤酒公司的诞生,使青岛第一次出现了本地的产品广告。1904年9月2日出版的《德文新报》记载,这家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德国啤酒厂,在上海、天津、大连等地都设有销售代理。这意味着青岛啤酒的广告,也开始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出现。

  1919年2月,当青岛的日尔曼啤酒公司以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的面貌出现,并继续进行连续的广告宣传的时候,英美烟草公司持有大部分股票的驻华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成立,同年,在青岛商河路设立了大英烟草公司。此后的1923年至1924年,青岛大英烟草大加扩充,规模渐大。在大英烟草在青岛获得发展的同时,在香港注册的英国颐中烟草公司也在青岛设厂。1925年,烟厂迁至孟庄路7号新址,边安装设备边生产。1936年,颐中青岛烟厂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有红印、古印、哈德门、红锡包、海盗、司太飞、大前门、三炮台多种品牌。此时,在许多城市繁华街道、车站和交通沿线的城镇集市,都有颐中烟草张贴的广告。

  我们今天回头看,在20世纪初叶创立于青岛的消费品牌中,现在保留下来并依然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或许仅剩青岛啤酒和颐中烟草了。回眸这两个知名品牌的百年广告演变史,其沧桑变迁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的。

  在那个时代,彩色印刷技术刚刚起步,其它印刷品也很少,能得到一张彩色广告画,对一般人来说也是件新鲜事。逢年过节,张挂起来,一方面增加喜庆气氛,另一方面商家也借此达到了宣传产品的目的。对这种广告印刷品,《民国艺术》一书这样描述,“失真率低,色彩鲜艳如初,且成本低廉……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时令性印刷消费品……民国的老百姓享有这种印刷品无需专订付钱,虽然卖年货的小铺子里也有售。只要你买两盒英美烟草公司的纸烟,就可以凭烟盒内附装的赠券换取一张月份牌画。大商场都实行‘购物一元,获赠香艳广告一张,多购多赠’的招徕办法……20-30年代,中外资本家都对月份牌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投入。"当时,有人就专门收藏烟标广告,也有一些店员,将平时剩余的广告收存起来,到年关岁末带回老家。曾有报道说,一位在青岛做店员的老人前几年去世后,家人在收拾遗物时发现,老人留下的一个大皮箱中,除了几件衣物,几大卷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广告画。

  在早期的青岛,被以广告形式向外广泛推广的,除了啤酒和香烟,还有海滨浴场。有记载说,在1900年编制完成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中,青岛的海水浴场已规划。

  1902年,首批专程来青避暑的外地游客大多时间已在此处游泳,并在沙滩上搭建了30余座彩色的浴斗。1903年,浴场开始建设,并陆续在附近开设了饭店、旅馆、舞厅、酒吧、咖啡吧等。与此同时,德国城市管理当局开始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大做广告,广为推介这一亚洲假日避暑胜地。此后,青岛浴场成为了中外游客暑季盛聚之处,驰名东亚。1910年夏,一位被广告吸引到青岛客居的英国商人说:海滨旅馆前的那片海滩是露天浴的佳地,由于受到沙底海湾的保护,这里全然没有石块和贝壳。海滩延展之处,均设有可供休息的长凳。沙滩上有两三排浴斗,延绵一里之远。浴斗上五颜六色的彩旗组成了一幅有趣的画面。英国商人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10年11月18日的《德文新报》上,成了90年前关于海滨浴场的鲜活记忆。除了商业用途的广告,青岛在报纸上出现的公告,也值得回味。最早,公告多是政府发布,主要是关于土地销售、工程招标和警察、卫生、检疫、交通等方面的规定和条例,后来,个人的启示也出现了,使公告的内容和范围大增。19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受孙中山委派,入住天津街59号的连升栈,着手建立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1月12日,王尽美在《大青岛报》刊发《王尽美启示》,云:“敝人此次来青,因无适当住处,致与各界接洽诸多不便,殊甚抱歉。现与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商妥,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假李村路二十九号神州大药房内三层楼上该会会所招待各界,如有国民会议事见询者,请届时驾临为盼。”这条广告的刊登,为王尽美在青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遗憾的是,7个月后,王尽美肺病复发,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而他在《大青岛报》上的这则简短的广告启示,就成了一份永远的记忆。撰文/吴坚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下一篇:

汇泉广场
 ■ 站内检索

青 岛 啤 酒
感品牌创造价值
百年青啤 盛世庆典
青岛晚报新E代
阳光海健身会所
健康 阳光 海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