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gif (2897 bytes)title2.gif (2626 bytes)title3.gif (3533 bytes)
首页>>青岛日报>>七版
 
人到古凉州
[2月27日 2:16]
兰州一个诗会后,我与一些诗友结伴河西之行。打开地图,从兰州西去一连串诱人的地名中,武威该是第一站了。这座河西走廊东端的一个小市,不经意间给我的印象,引发的感想,竟是如此厚重。武威,古称凉州,早在4000年前,已经是人类的一个聚居地。这里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是河西走廊的一片绿洲。祁连山清冷的雪水滋润着这里的土地,水草丰美,宜耕宜牧,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武威的为人所知,不是土地的水草丰美,不是人民的富庶幸福,而是它的战略地位,是它曾被在战争中争来夺去,这便决定了它和它的人民,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命运。武威城外风雨中残留的汉唐烽火台,明长城,就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在这里,战乱和苦难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战乱和苦难。几千年来,祁连山和戈壁滩的风传出的,极少是牧歌,而大多是金戈铁马声。战伐声听得太久了,连石头和沙砾也感到心烦。实在无法想象,武威是如何承受历史上那无穷无尽的战乱的。而武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并不计较这些,还是慷慨地奉献出了丰富的文物。只汉代文物,便让人吃惊。铜车马、铜俑、木马、木乃伊、陶器、钱币、纸、丝麻织品、彩绘木器,各种竹简,还有金、银、玉、骨、漆器等。至于在其他地区也属罕见的唐宋及明清文物,在武威已不好细罗列了。尤其那匹令整个世界为之倾倒的铜奔马,后来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想不到,在地处西北的武威,竟有一座壮丽辉煌的文庙,其规模和建筑艺术,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屡经战乱却保存至今,更是一个奇迹。便是在中原地区,也不多见。现在虽然已不完整了,但也仍然可以傲视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武威人对孔老夫子的崇拜,由来已久,这同现在中原不少地方的供奉观音菩萨和沿海一些地方的供奉赵公元帅,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的形象表现。注重教育与文化,原是武威人民的传统。翻开武威历史,一边是不断的战争,一边却是灿烂的文化。汉代文化,有众多文物在,就不必说了。三国时武威便建灵源学宫以发展教育。北魏天梯山石窟,据说可以同莫高窟媲美,只是因地质结构原因及地震,大部分陷落。唐时文化,可以用岑参诗“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及千古不朽的边塞诗来说明,著名诗人李益即是武威人。明代,武威教育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文庙即建于正统二年(1437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若将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是他的气质和精神,经济与物质则是他的衣着与装束。在多难的环境中,思想文化对武威人民起了多么重要的支撑作用。离我们下榻的宾馆不远处的一家书店,很气派,那满架的图书和彬彬有礼的售书员,都给人以充实感,不像有些城市的书店,图书被商品挤得屈居一角。从那座辉煌的文庙,走到这家很气派的书店,路程并不很远,但我觉得它就如一段漫长的武威历史,从古代走到现代。这段路程,可以解释我们在武威看到的一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