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再添两位院士!涉海院士“领跑”,青岛聚力“逐梦深蓝”

2023-11-23 14:07    青报观象山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共有133人当选。其中,青岛有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笪良龙,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成为院士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因此他们也被誉为“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的人。对一座城市来说,拥有两院院士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此次增选后,住青两院院士达到38位,其中11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7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值得一提的是,住青两院院士中有23人为涉海领域院士。

越来越多的院士等高端智库为城市发展“引领护航”,是青岛这座海洋名城彰显出的海洋科技重镇优势。

01

涉海院士集聚

城市的底色往往与人才的底蕴交相辉映。此次增选,两位“新晋”院士都是海洋科研领域的“大拿”。

笪良龙是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军事研究的开创者,为我国水下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30多年来,笪良龙一直着力解决潜艇在水下“藏得住自己”,同时“探得着别人”的攻防作战核心问题,为维护我国水下国防安全锻造了“杀手锏”。

薛长湖是我国著名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他构建起水产品现代加工技术体系,引领了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他的成果在近百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化,新增产值超500亿元。

作为海洋科研重镇,青岛向来是全国涉海院士的“集聚区”。

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从最近十余年的入选名单来看,青岛乃至山东新增的院士中,海洋领域都是绝对主流——

2009年,麦康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吴立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宋微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李华军、包振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王军成、陈松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还有文圣常、管华诗、侯保荣等我国海洋科研领域声名显赫的院士,都来自青岛。

目前,青岛共拥有23位涉海院士,他们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约70%。他们是我国多个海洋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无论是在前沿创新,还是产业化、工程化应用领域,都有着不俗的成绩。

例如,现已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是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推动中国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体系,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

再如,47岁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立新,是当时中国海洋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他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推动了大洋钻探船、海洋观测网等多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

涉海院士集聚背后,折射的是青岛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除了涉海院士数量全国领先,青岛拥有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也占全国1/3以上,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发展领域,青岛势必要增强责任感和引领力。在这个过程中,涉海院士更应该发挥“领跑”作用。

02

“国家队”战略力量

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院士?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如果以博士为起点,将我国高端科研人才结构做成金字塔形状,两院院士就是在长江、杰青等人才之上,位于科研金字塔顶的人。两院院士再“往上”,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了。

因此,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堪称“严苛”。除了政治站位、道德学风等基本要求,科研成果是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工作者才能拥有两院院士的“报名权”。候选人至少获得过一次国家级一等奖或两次国家级二等奖,才能相当于符合院士增选的“门槛”。

例如,笪良龙就曾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简单梳理一下,院士的“成长之路”大概具有这样的共性过程:发表至少100篇论文——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省级科学一等奖——获省部推荐参评国家科技奖——获得国家科学一等奖或两次二等奖——报名增选院士——第一轮通过——第二轮通过——当选。

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成功当选院士,先后参选多次是常态。今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

何况,今年的院士增选工作调整了部分规则,进一步增强了入选者的含金量。其中,变动最大之处在于第一轮评选,每组有资格投票的专家人数在60人左右,更加强调凭“硬实力”说话。

在一流科研工作者中选出“顶级智库”,入选者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例,今年共有655名候选人报名,最终仅有74人当选,当选比例仅为11.3%。在今年两院院士增选第一轮有效候选人名单中,青岛共有19位在列。最终仅有笪良龙、薛长湖2人成功当选,可见其竞争激烈,实属不易。

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产生的两院院士,是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原创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的国家高端智库,也是我们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队”战略力量。

03

用好“关键少数”

成为两院院士不仅意味着荣誉,更代表着责任。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放大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就要更好地发挥院士作为“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两院院士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麦康森多年来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引领了符合国情的水产饲料工业体系构建,其成果在主要产业化企业累计直接新增产值年超600亿元;

李华军长期从事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其创新技术成果支撑了100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设与运行,工程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推动了我国海洋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

包振民和科研团队研究十年,建立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了扇贝新品种“蓬莱红”,一举改变了我国扇贝养殖无良种的局面,标志着海水养殖动物育种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王军成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突破了海洋监测浮标系列关键技术,构建发展了海洋资料浮标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支撑建设了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

……

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都离不开两院院士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借院士队伍再扩容的“东风”,青岛可以进一步用好这支科技创新“排头兵”队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全面发展,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力,推动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注入更多智库能量。

作者 |耿耿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市领导与外企代表“面对面”,首场圆桌会议为外资企业“强信心”

2023-11-23    青报观象山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青岛新增两位院士

2023-11-23    青岛晚报

不到一公里开了3到5家店!青岛社区零售:“卷”起家门口消费热潮

2023-11-23    青岛日报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今天14:30在线网谈

2023-11-23   

因大风天气,崂山风景区太清索道、仰口索道暂不营运

2023-11-23    崂山风景区官方微博

“见证青岛”走进西海岸,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

2023-11-23    青岛日报

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举行

2023-11-23    新华社

上合组织国家10家机构在青发布提议,共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

2023-11-23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