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蓝谷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

2021-11-25 09:43    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陈志伟

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如何进行“转化”,是一个老话题。

一方面,越来越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转化,越来越多的专利发明人,因项目不能及时量产而寝食难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苦于没有能力实现产业革新和技术迭代。而让两者顺利对接,打通新科技走向现实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一个困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难题。

一站式工业超市 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跟随“见证蓝谷”媒体大v行活动采访团一起走进蓝谷,实地探访蓝谷高质量发展成果,了解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实践。

“企业有需求,但企业在与调研团队交时提出的需求仅仅能称得上意向,远达不到精准的程度,需求的背景、解决的难点、意义等并不清楚,这为需求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大工(青岛)研究院院长助理庞大宇介绍,比如,有企业提出了泵车机械臂减重的技术需求,全国涉及用结构优化、轻量化材料等解决该需求高校院所专家几百人,但经过多轮分析后明确了需求解决的技术方法、指标和判断后相关专家缩小到了不超过几个人,大幅提升了解决概率。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是科技产业化的破局点。”庞大宇介绍,如果每一个需求都这样分析那无形中会增加巨量的时间和成本投入,但不分析准确又无法精准解决。如何高效的分析需求,面对不经济和不有效的矛盾,市场化运营团队考虑有没有一站式解决一类需求的方法,让企业的技术需求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快速解决,比企业更清楚需求的今生前世,将成果和产业化形成联动。这样,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应运而生。

“如果你想做海水淡化,那么来我们这个‘超市’,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全链条、专业化服务。”走进大工(青岛)研究院,刚刚“开业”不久的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以独具匠心、务实全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让人耳目一新。

据大工(青岛)研究院海水淡化技术经理人袁首介绍,该超市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在海水淡化技术及工程方面的雄厚基础而建。针对海水淡化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共性需求,超市对每条技术路径的每个环节,从药剂、仪表、阀门、高压泵到能量回收、维护除垢,再到技术转移、融资服务,都提供了现成技术方案和产品以供挑选,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大工(青岛)研究院核心团队从510万元资本金起步,6年间收入超过1.5亿元,纳税500多万元,孵化科技型企业6家,4家已实现盈利,其中两家年收入过千万,探索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管理模式。

2021年4月以来,大工(青岛)研究院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联动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面向即墨2000万以上高企进行企业需求调研,历时6个月,征集200多家企业需求,面向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发起“揭榜挂帅”,推动61项项目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达到1.27亿元,并常态化推动需求解决,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转”起来。

技术难题“揭榜挂帅” 谁能谁上

大工(青岛)研究院的实践,是青岛蓝谷发挥高端科研资源集聚优势、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缩影。

蓝谷是青岛市助推海洋强国战略打造的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目前,已引进建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高校院所50余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余个。

随着科研院所加速汇聚,重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例如:“海燕-X”滑翔机下潜到10619米,刷新世界纪录,已完成数十台市场订单;全球首艘大型养殖工船进入实质建造阶段;世界最大的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和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成功下水;“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等。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呢?蓝谷的方案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技术需求揭榜挂帅。

“揭榜挂帅”通过有需求的企业“出题”,科技部门张榜,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揭榜”,谁能谁上,强强联手,共同开展项目技术攻关,破解难题,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为解决企业研发“卡脖子”问题,今年4月份开始,青岛蓝谷走访200多家企业征集需求,面向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发起“揭榜挂帅”系列活动。

10月22日,“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在青岛蓝谷举行。海尔、海信、华大基因等企业,拿出近300项技术创新需求,张榜开展技术攻关。最终,61个需求成功揭榜,14个项目现场签约。

如今的蓝谷,科研成果转化势头喜人:大工青岛研究院孵化的蓝光晶科公司研制的硅靶材占国内30%的市场份额,今年产值预计超2000万;川大青岛研究院孵化的川青院新材料公司,开发出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系列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针对白色家电生产需求开发的智能涂装生产线,预计未来三年销售收入可达2亿;山大张友明院士与即墨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公司,“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成功投产……

体制创新 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

为加速院企对接,在线下,青岛蓝谷牵头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吸纳63家涉海科研院所、重点平台、龙头企业等参加,改变过去各谋发展的模式,由联盟将大家聚合起来,扭成一股绳,共谋发展。

在线上,搭建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海检集团等十余家重点院所、企业内的高端仪器“一网打尽”,400余台套、价值超5亿元设备悉数入网,通过“共享、共用”,推动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各单位运营成本,实现“共赢”。同时以仪器为媒,嫁接各“国家队”的专家、成果资源,为科技中小微企业研发提供解决方案,真正盘活蓝谷的科创资源,让科技创新进一步为产业发展赋能。

在技术转化的体制创新方面,蓝谷对院所进一步松绑解缚,鼓励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解决对外投资、收益分配等问题。

据介绍,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体制创新,蓝谷现有的50余家涉海科研平台和高等院校,如今并不单纯进行基础研发,其中不少拥有自己的产业化平台公司,可以解决对外投资、收益分配等问题,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市场应用。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有6家院所成立产业化公司,7家院所建设众创空间或孵化器,5家院所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多措并举之下,青岛蓝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2020年至今,蓝谷高校院所实现横向技术合同转化385项、成交额5.21亿元,蓝谷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超过之前4年总和,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成果转化势头十分强劲。

今年1-8月份,青岛蓝谷新签约、引进各类项目113个,总投资22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增长30.2%,规模以上企业增长49.1%,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100%,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24%,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1.94亿元、增长32%,其中青岛本地转化1.28亿元、占比66%。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请您来发声!2021年青岛市“三民”活动正式启动

2021-11-25    青岛新闻网

微视频丨Hi!一起去山东打卡最美海岸线吧

2021-11-25    大众网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青召开

2021-11-25    青岛新闻网

青岛早知道|2021青岛“三民”活动启动

2021-11-25    青岛新闻网

11月24日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

2021-11-25    健康山东

今年青岛降水偏多?春节前下不下雪?气象局正式回应

2021-11-25    青岛新闻网

年代感十足!青岛这个地方竟然藏着一个影视基地…

2021-11-25    青岛新闻网

告别火车站 开往浮山后!这条曾赏遍青岛无敌海景的奥运公交开进居民区

2021-11-25    青岛晚报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