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岛观察】奥运会推动全民健身热潮 体育让青岛更美好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刘文超)
东京奥运会虽然已经落幕,但奥运会留下的“奥运财富”,绝不只有18个比赛日那么简单。
杨倩的发夹、陈梦的项链、马龙的耳机……奥运冠军成为“带货顶流”,奥运热情高涨的同时也拉动了运动健身的消费热情。
此外,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在奥运会的助推下,全民健身的热情已经风靡全国,岛城市民全民健身的氛围也越发热烈,不少市民走出家门,走到运动场、球场、健身房当中,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奥运冠军变身运动推广大使
“明星教练”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您今天跟奥运冠军一起健身了吗?”东京奥运会虽然已经落幕,但全民健身热度却丝毫不减,围绕运动员的话题也在升温。
走下比赛场,还没结束隔离期,陈梦等一些奥运冠军通过直播、健身vlog等形式制作“隔离日记”,相关视频频上热搜,奥运健儿俨然成为“明星教练”。
炎炎夏日也并没有阻挡岛城市民运动的热情,无论是在运动场还是健身馆,随处可见跑步、打球、跳绳的市民。在市北区体育街,结束运动的张女士完成了3000次跳绳,她认为运动员亮相短视频平台,让她感觉“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之前感觉健身就要去健身房,去游泳馆,但看到奥运冠军在隔离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运动,这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健身欲望,特别是他们的运动姿态和锻炼技巧,感觉就像教科书一样。”
据悉,“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连续6年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纳入市办实事,累计投入3.5亿元,各类健身设施由8040处增加到1万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5平方米增加到3.2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9.5%。
全民健身,重点在全民参与,从儿童到老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喜欢的运动,有可以随处运动的场地。2021年,市体育局以“市办实事”为重点,挖掘群众身边闲置土地和场地资源,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社区健身中心40处,打造和培育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亮点;结合口袋公园、森林公园及健身路径建设,更新、新建健身设施220处,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
奥运会带动体育用品销量增长
岛城市民买体育装备 人均消费过千元
杨倩的发夹、陈梦的项链、马龙的耳机……奥运冠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俨然成为了“带货顶流”。奥运热情高涨的同时也拉动了运动健身的消费热情。
以东京奥运会冠军陈梦参加的乒乓球项目为例,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乒乓球拍成交额同比增长达59%,乒乓球网/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56%,乒乓球发球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46%。
近日,由青岛市体育局发起的青岛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据测算,2020年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0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5%,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
从体育消费结构来看,包括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和智能体育装备等的体育用品消费名列榜首,是青岛市居民最主要的体育消费形式,人均体育用品消费支出1547.19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53.6%。排在第二位的是健身休闲消费,人均支出650.17元,占比22.5%,其中,健身活动消费支出最高,达到人均415.51元。
“健身热”也带动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市民人均体育教育培训消费支出261.69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9.1%。从性别结构看,女性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从项目类别看,羽毛球、篮球项目群众基础深厚,项目提及率分别为11.6%、11.2%;游泳、潜水作为滨海特色项目,项目提及率为6.5%;深受女性喜爱的瑜伽项目提及率达到6.0%。
从体育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来看,明显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橄榄型”结构特征。20岁-29岁和30岁-40岁的中青年体育消费水平最高,分别为3314.77元和3268.80元。3-19岁的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人群消费水平较低,均不足2000元,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子竞技及体育动漫旅游表现抢眼,消费总额130161.21万元,人均消费129.23元,占比达到4.5%。此外,男性高于女性、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高学历人群体育消费意愿更强也是明显趋势。
荣获优秀体育产业发展城市
青岛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青岛是一座体育城市,奥运城市、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田径之乡,特别是国际时尚城攻势的提出,体育已融入到青岛城市基因,渗透到青岛城市血脉,成为青岛的城市象征。
4月9日,第六届SportIN体育BANK颁奖盛典暨2021体育“十四五”开局之年宣介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年度评选活动聚焦2020—2021体育产业发展,通过提名、推荐及专家评审,推选出四类共36项大奖。其中,青岛市荣获“2020年度优秀体育产业发展城市”奖。
“帆船之都”“足球之城”,顶着闪耀的城市品牌,青岛拿下这个奖项,可以说实至名归。
从体育局给出的数据来看,近年来,青岛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6至2019年,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从469.72亿元上升到628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从159.66亿元上升到249.5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1.6%上升至2.12%,体育产业相关机构11153家。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三大类,这当中体育服务业是绝对核心,也是衡量体育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大家熟知的各类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都属于这一范畴。从各项数据来看,青岛的体育产业中,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由2016年的43.4%提升至2019年的48.2%,总规模自2016年的204.2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03.66亿元,年均增速达14.1%,高于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速4个百分点。2021年1至5月份青岛规模以上体育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速46.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不得不说,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已经在全国点燃了一股健身热潮。用好“后奥运效应”,科学理性地引导好随之而来的高曝光率和巨大流量,才能让这股健身热更加持久,转化为推动全民健身、助力建设体育强国的长久动力。
珍视奥运热情 呵护健身积极性
诚信联盟让岛城体育消费者不寒心
市民爱运动、想健身,呵护这份积极性,方方面面地完善不可或缺。
近年来,健身机构“跑路”、退费难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此等现象,青岛市体育局提出了“高举诚信旗帜,喊响诚信口号,树立诚信形象”的行业发展要求,在青岛市体育局的委托下,青岛市体育产业联合会招募市辖区内体育产业经营实体,共同成立青岛市体育产业诚信联盟。
联盟理事长单位采取轮值制,由青岛市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实体自愿组成。包括岛城体育龙头企业英派斯健身、青岛国信文化体育中心,中联运动公园、全时健身在内的143家体育企业,成为首批会员单位。旨在携手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合治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自控能力,营造阳光诚信的行业环境,给消费者带来值得信赖的高质量服务。他们将为岛城市民朋友们的健身、运动解除后顾之忧。
青岛市体育局副局长姜文慎在成立大会上表示,诚信联盟是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创造青岛体育产业诚信发展、抱团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当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引导者,当好体育产业诚信发展的守护者,在推动青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
诚信是立身之本,品质是诚信之基。品质是企业能够获得消费者信赖的关键要素,更是诚信经营的底气。
联盟的成立不仅可以推动净化体育服务市场,还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高效率的体育产业运作,打造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诚信群体,完善青岛体育产业链,全民健身就会拥有更丰厚的滋养。